中元日晓登碧落堂,望南北山二首

中元日晓登碧落堂,望南北山二首朗读

《中元日晓登碧落堂,望南北山二首》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元日晓登碧落堂,
On the morning of the fifteenth day of the seventh lunar month, I ascend the Bi Luo Hall at dawn,
望南北山二首。
Gazing at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mountains, I compose two poems.

米山不知重,近见三两叠。
The Mi Mountain appears weightless, as if three or two layers are stacked closely.
远者淡不真,眇与天相接。
The distant mountains seem faint and unreal, blending with the sky.

晨光染红云,正向山外贴。
The morning light tinges the clouds with red, extending towards the mountains.
映出青万层,还与云俱灭。
Reflecting a myriad of green layers, they vanish together with the clouds.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清晨登上碧落堂,远望南北山的景色。作者首先描述了米山的景象,它看起来轻盈飘逸,仿佛是几层山峦紧密叠加。接着,作者观察到远处的山峰显得淡薄而不真实,仿佛与天空融为一体。晨光染红云彩,伸展到山峰之外,映照出青翠的山峦层层叠加,最终与云彩一同消失。

赏析:
这首诗以简洁而准确的语言描绘了清晨山景的美丽景色。通过对山峰的描绘,诗人展示了山的虚实变幻之美。米山的轻盈和远处山峰的淡薄,使整个山景显得朦胧而神秘。晨光的染红和山峰的映照,增添了一种温暖和生机的氛围。整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传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生命的感悟。读者在阅读这首诗时,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美,同时也能引发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杨万里朗读
()

猜你喜欢

揖客龙门意未轻,北来风雨滞孤城。青山不尽檐帷色,浊酒深知傲吏情。

岂谓汉庭疏汲黯,翻令东海重黄生。漫从华发悲留滞,岳牧于今有大名。

()

凄清爽气满轩墀,正值终南雨过时。玉醴飞觞河朔兴,金声掷地隐侯诗。

风生芳树迎凉早,云度轻阴得月迟。谑浪总谈方外事,烟霞吾辈共襟期。

()
老宿禅房里,深居罢送迎。
炉红豆萁火,糁白芋魁羹。
毳衲年年补,纱灯夜夜明。
门前霜半寸,笑我事晨征。
()

风波已习惯,忽尔自凄其。壮志逢兹地,古人难可期。

桥边黄石在,日后素心知。俯仰无穷意,如何不令悲。

()

醉踏青山忆旧游,两年流落古杭州。
梦随云影忽东去,石上藓花无限秋。

()
虎踞龙蟠释子宫,药香时出小桥东。
人眠依约三更后,月在清明一气中。
千古心期应共远,半生怀抱此时融。
清泉白日分明记,出处他年未必同。
()

天资忠孝佐金轮,香火空王有宿因。此世喜登金骨塔,

前生应是育王身。封疆岁暮笙歌合,襦袴正初锦绣新。

()
永嘉昔溃乱,南渡驰五马。
长江画天堑,九庙扇灰灺。
岂无运甓人,亦有誓江者。
眢池不扬波,灵物栖旷野。
()

天香国艳岂堪描,生色谁将上尺绡。留得当时宫墨在,杜鹃啼处雨萧萧。

()
明月堂虚客不留,衡湘秀处赋清游。
回途复妙无遗影,天水从来一样秋。
()
边声四合殷河流,雨雪飞来遍陇头。
铁岭探人迷鸟道,阴山飞将湿貂裘。
斜飘旌旆过戎帐,半杂风沙入戍楼。
一自塞垣无李蔡,何人为解北门忧。
()

两鬓西风客帽斜,晚云横岭月笼沙。
桑畴屈曲人踪绝,萤火飞来照稻花。

()
推枕凌晨起,添衣奈冷何。
新霜浮瓦薄,缺月挂檐多。
野烧犹残焰,邻鸡尚冻歌。
拨灰添宿火,一快爇松柯。
()

琼树流光,霜兼映日,何郎风度翩翩。少小才名,骅骝谁与争先。

迟回未奏长杨赋,早惊心、锦瑟华年。向芳筵,有酒如渑,且泛觥船。

()
巴山今日见清秋,河汉无声天际流。
我亦乘槎问牛斗,此心刳尽一虚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