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十耒耜。宋代。王安石。耒耜见於易,圣人取风雷。不有仁智兼,利端谁与开。神农后稷死,般尔相寻来。山林尽百巧,揉斲无良材。
诗词:《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十耒耜》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诗词中文译文:
耒耜见於易,
圣人取风雷。
不有仁智兼,
利端谁与开。
神农后稷死,
般尔相寻来。
山林尽百巧,
揉斲无良材。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是王安石写的,题目是《和圣俞农具诗十五首其十耒耜》。诗中描述了农具耒和耜,以及对农具的赞美和思考。
诗的开头提到"耒耜见於易",指的是《易经》中关于农具的记载。"圣人取风雷"表达了圣人从自然界的风和雷中获取灵感,创造出了耒耜这样的农具。这里的"圣人"可以理解为智者或者具有卓越才智的人。
接下来的两句"不有仁智兼,利端谁与开",探讨了农具的用途和目的。作者认为,农具不仅仅是为了实现利益,更重要的是要有仁爱和智慧,才能真正发挥它们的作用。这句话提醒人们,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不要忽视了仁爱和智慧的价值。
接下来的两句"神农后稷死,般尔相寻来"提到了神农和后稷,他们是中国传说中的农业文化英雄。他们的死亡使得农具的发展停滞,而作者希望能够继承他们的精神,继续发展农具,推动农业文化的进步。
最后两句"山林尽百巧,揉斲无良材"表达了对农具制作技艺和材料的思考。山林中有很多巧妙的材料可以用来制作农具,但是制作技艺却不一定能够达到最好的水平。这句话有一定的讽刺意味,提醒人们在制作农具时要注重选材和技艺的提升。
总体而言,这首诗词通过对耒耜的描述和思考,表达了对农具的赞美和对农业文化的关注。诗中融入了对仁爱、智慧、传统精神和制作技艺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农具和农业文化的深刻洞察和思考。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汉族,北宋抚州临川人(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中国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而王荆公最得世人哄传之诗句莫过于《泊船瓜洲》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醉花阴•和漱玉词,同阮亭作。清代。彭孙遹。花影枝枝摇午昼。桂炷销狮兽。愁病怯登高,几阵西风,吹得罗裳透。阑干星月三更后。玉露沾香袖。心事寄谁行,约略腰身,转觉秋来瘦。
咏史诗·石城。唐代。胡曾。古郢云开白雪楼,汉江还绕石城流。何人知道寥天月,曾向朱门送莫愁。
青社驿遇同年苏比部兄北上有赠。明代。王世贞。小驿灯垂烬,无言思欲飞。十年君执戟,双鬓客沾衣。白骨徵求在,黄金故旧非。帝京如有问,早晚北山薇。
建宁县公馆夜坐。明代。杭济。鸺鹠半夜鸣屋角,狐狸四野方纵横。我怀耿耿不得寐,孤灯起坐天未明。凄凄霜月白满地,隔墙闻有啼号声。提兵千里欲战伐,区区市井皆疲氓。公然饱食入山去,心忡气激何时平。床头抚视有长剑,开函星斗光晶荧。安得猛士与戮力,为挽天河洗甲兵。
寄余德甫观察。明代。黎民表。不向清时滞一官,青山绕屋薜萝寒。蔬盘菜妇能供给,玄草诸生许借看。交态人今多侧目,赋才君莫羡登坛。长途洒泪非儿女,秪恐梅花驿路难。
赠别营妓卿卿。唐代。油蔚。怜君无那是多情,枕上相看直到明。日照绿窗人去住,鸦啼红粉泪纵横。愁肠只向金闺断,白发应从玉塞生。为报花时少惆怅,此生终不负卿卿。
杂感三首。明代。张煌言。平陵畴昔富梧桐,闻说樵苏树已童;华表亦含千载恨,空传鹤梦到江东。
枣花。宋代。董嗣杲。香落衣巾靡靡中,花垂碧涧不流冬。易开易落催成子,谁采谁收怕见红。种有万林绵北地,诗传八月剥西风。千株可等侯千哀悼,安邑曾收结实功。
示汪居士。宋代。释崇岳。参祥悟道梁泥沙,见佛与祖生冤家。破尘破的栽荆棘,壁立万仞有譊讹。也大差,也大差,一刀两段,火里莲花。十分无伎俩,处处有生涯。
过故洛阳城。宋代。司马光。烟悉雨啸黍华生,宫阙簪裳旧帝京。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哭沈行彦宫教。宋代。王洋。气迥神清形骨立,蓝绶纡腰垂四十。年侵运栉发蒙丝,日晚煮藜羹不粒。教司胄子禄方来,日薄西山风已急。平生失意固多端,忽向幽泉犹饮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