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资福院

宿资福院朗读

《宿资福院》是苏轼的一首宋代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月明照耀着幽静的禅寺林,最能激发江湖壮志。衣衫沾染上炉烟,金漏声和蟾蜍的玉鼎共留存。山上星星点点映照着官舍,僧院百年来迎接过往的客船。我的奏章还未投到圣明君主那里,长安城的今夜也充满了忧愁。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苏轼在资福院过夜的场景和他此时的心情。他描述了月光照耀下的寺林幽静景象,这样的环境激发了他浓厚的江湖壮志。他的衣衫沾染上了炉烟,这是在表达他长期以来的苦心经营和追求。金漏的声音和玉鼎以及蟾蜍共同留存,象征着历史的流逝和岁月的痕迹。山上的星星点点照亮了官舍,僧院百年来见证了无数过往的客船,这些景象都让苏轼感叹时光的匆匆流逝。最后,他提到自己的奏章还未投到君主那里,而长安城的夜晚也充满了忧愁,这反映了他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赏析:
这首诗以寺院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个人命运和国家命运的反思。在寺院的静谧环境下,苏轼感叹着时光的流逝和自己所承受的压力与困境。他的衣衫沾染上炉烟,可以理解为他长期以来的奋斗和追求,但同时也带有一种无奈和疲惫感。诗中的金漏、玉鼎和蟾蜍象征着历史的流转和岁月的痕迹,显示了时间的无情和人事的变迁。

苏轼提到山上的星星和官舍,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关注和对国家政治的担忧。他的奏章尚未被君主接纳,这体现了他对自己事业前途的不确定和对官场的失望。最后,他以长安城的夜晚充满忧愁作为结尾,表达了他对国家社会的忧虑和对时局的担心。

整首诗词通过对禅寺林、炉烟、金漏、玉鼎、山星、官舍和长安城等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苏轼内心的矛盾和困惑。他既有对个人命运的思考,也有对国家社会的担忧,这使得这首诗词具有思想深度和抒发情感的力量。同时,苏轼巧妙地运用了意象和象征,使诗词更加富有意境和内涵。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

猜你喜欢

欲买一江碧,不知须几钱。
舟轻故款款,酒好但涓涓。
云脚他州寸,波光别岸天。
渔讴与樵唱,同和小山篇。
()
袢暑浑如深甑炊,凉飔一饷最先知。
凭谁为觅丹青手,画我谈诗剥芡时。
()

法度名儒奉束修,帝师礼数亦宜优。
公卿股栗朱云剑,白首门生忍不羞。

()
野人方蠖屈,天子正龙飞。
东阁翘林騪,北山□□移,鵩来贾生去,熊兆太公归。
地主殷勤别,云霄万里期。
()
油灯方照夜,此物用能行。
焦首终无悔,横身为发明。
尽心常欲晓,委地始知轻。
若比飘飘梗,何邀世上名。
()

封章递进九重门,谪遣还山总主恩。一座琴床数笏石,裴公绿野谢公墩。

()
齐安剖竹要循良,分付吾家坦腹郎。
賸有江山连赤壁,略无讼狱到黄堂。
铃斋昼永宜深念,边锁秋高合过防。
此地元之馀烈在,勉旃幸未鬓毛苍。
()

滏水午桥曲,遨游即锦江。鸥盟依雪棹,渔酤泛春缸。

仕迹惭冰镜,乡心傲碧幢。入林甘自矢,漫隐学南淙。

()

蓬莱三万里,道德五千言。
一自青牛去,函关烟雨昏。

()
二年两度到蛾眉,今日还来话别离。
所恨行人难久住,酒阑不见月明时。
()
相如贫立壁,渊明老经邱。
文字照千祀,何人与之俦。
我生造休间,一萍寄洪流。
收心短檠底,要陪古人游。
()

臣闻天马不易得,房星降精产西域。双蹄并截白玉光,一身浑染玄云色。

雄姿非駻亦非騋,八尺乃是真龙媒。天生权奇特神骏,乌骓赤兔皆凡材。

()
破沙盆,没巴鼻,尽大地人扶持不起。
玉山路上,荆棘参天。
锺阜山前,清风匝地。
擘破宝公面皮,德云无处回避。
()

春还不得还,家在最深山。蕙圃泉浇湿,松窗月映闲。

薄田临谷口,小职向人间。去处但无事,重门深闭关。

()
素发已垂领,故园犹未归。
鸟声思磴道,柳色忆荆扉。
嫩绿枝边暗,残红叶底稀。
几多新乳燕,一一出巢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