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溪光亭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溪光亭朗读

《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溪光亭》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决去湖波尚有情,
却随初日动檐楹。
溪光自古无人画,
凭仗新诗与写成。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名为"溪光亭"的园池景观。诗人苏轼表达了他对这个景点的喜爱和赞美。他在诗中表达了对溪光的赞美,认为溪光美丽而动人。虽然湖波已经消散,但是溪光依然存在,给人一种美好的感觉。诗人通过观赏和描述这个园池景观,展现了他对自然美和艺术创作的热爱。

赏析:
这首诗词以苏轼独特的笔触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感受和艺术创作的追求。首句"决去湖波尚有情"表达了诗人对湖波的离去的感慨,但他认为溪光依然美丽动人,仍然能够引起人们的情感共鸣。接下来的两句"却随初日动檐楹"描绘了初日的光辉照射下,溪光在园池中闪烁动人,给人带来美好的感受。

诗的后两句"溪光自古无人画,凭仗新诗与写成"则表达了诗人对这个园池景观的独特感悟。诗人认为溪光之美难以通过传统的绘画来表现,只有借助新的诗歌创作才能真正描绘出它的美丽。这表达了苏轼对诗歌艺术的自信和对创作力量的追求。

整首诗词通过对溪光亭的描绘,展现了苏轼对自然美和艺术创作的热爱。同时,诗中也蕴含了对传统绘画的思考和对诗歌创作的价值肯定。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感悟,苏轼将溪光亭这个园池景观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意义,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

猜你喜欢

水驿山城几往来,雪鸥亦怪面生埃。径归不为麒麟楦,多病竟孤鹦鹉杯。

老子地寒馀草径,广文官冷合兰台。山居美不堪持赠,云湿堕樵羹芋魁。

()

一室萧然谁与同,清如独鹤寄樊笼。诗成春草池塘上,梦绕玉堂云雾中。

花气每随岚气入,书声时与竹声通。从容更觅新晴好,卧看东林日影红。

()

蹋曲兴无穷,调同辞不同。愿郎千万寿,长作主人翁。

()

斋中金石雅堪咏,宝匣初开窥古镜。谁人铸出碧菱花,一片清光月同净。

真子作镜名飞霜,背铸梧桐栖凤凰。真子一去不复返,造象依然镜里藏。

()
早岁轻衫短帽。
中间圆顶方袍。
忽然天赐降宸毫。
接引私心入道。
()

海外移根灼灼奇,风情间丽比应稀。
晶莹实萼排珠琲,旖旎芳丛簇绣帷。
繁极祇愁随暮雨,飘多何计驻春晖。

()

不知淫潦啮城根,但看泥沙记水痕。
去郭几家犹傍柳?边淮一带已无村。
长堤冻裂功难就,浊浪侵南势易奔。

()
塞北佳人亦自饶,白题胡舞为谁娇。
青霜已尽边城草,一片梨花冷不销。
()

狼籍残骸痛未收,荒凉满目起悲愁。迷人旱魃巢墟墓,拜月妖狐顶髑髅。

黝黝荒林晴亦暝,萧萧衰草夏如秋。夜深隔岸燐光闪,知是魂从旷野游。

()
十里沧波自在流,满天风月下芦洲。
待携六幅生绡去,画出江南水墨秋。
()

桃花流水紫云深。瑶京路易寻。人閒何事苦关心。

匆匆下碧岑。

()

秋风萧瑟天气凉,梧桐落叶鸿雁翔。词林有客思故乡,双亲寿考俱在堂。

满头白发明秋霜,久矣离别各一方。白云飘飘日飞扬,欲往从之道路长。

()

贝锦看如昨,牛衣卧转深。洞庭寒濯足,林屋远论心。

落日天边气,浮云海上吟。吴王台北望,作者自如林。

()
历险横空捷有神,得来元自剡溪滨。
同为万里江湖客,共见三生风月身。
不怕云中伴凫舄,只愁雨後长龙鳞。
何妨更悟无生理,露柱灯笼一话新。
()

吴台越峤两分津,万万樯乌簇夜云。

吟尽长江一江月,更无人似谢将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