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前古桧

塔前古桧朗读

《塔前古桧》是苏轼宋代时期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当年双桧是双音,
相对无言老更恭。
庭雪到腰埋不死,
如今化作两苍龙。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棵古老的桧树(古代称柏树为桧)在塔前的景象。诗人借用桧树的形象,表达了岁月更迭、事物变迁的感慨。

赏析:
这首诗词运用了比喻和象征手法,通过描绘古桧树的变化,抒发了诗人对光阴流逝和生命的感慨。下面是对每句诗句的具体解析:

当年双桧是双音,
"当年"指的是过去的时光,"双桧"指的是两棵桧树。"是双音"表示两棵桧树在过去是一起鸣叫的,这里可以理解为它们在过去一起生长、相互陪伴。

相对无言老更恭。
"相对无言"表示古桧树在塔前相对而立,不言不语。"老更恭"则表达了桧树的老态,以及它们在岁月中更加庄重、恭敬。

庭雪到腰埋不死,
"庭雪"指的是飘落在庭院中的大雪。"到腰埋"形容雪的厚度,意味着大雪覆盖了桧树的底部。"不死"表示桧树即便被大雪覆盖,仍然不会死亡,展现了桧树的坚韧和生命力。

如今化作两苍龙。
"如今"指的是现在,"两苍龙"指的是桧树的枝干。这里将桧树的枝干比喻为两条苍龙,显现出桧树的威严和雄壮。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古桧树的变化,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和事物变迁的思考。桧树作为一个象征,展现了坚韧不拔、庄重恭敬的品质,同时也传递了人生的哲理和哀怨之情。这种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借物抒怀的手法,是苏轼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方式,给人以深思和共鸣。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

猜你喜欢

接壤西东似犬牙,一时迎送使君车。
应怜壮岁棠阴在,未觉神京驿路赊。
飞观惯看凉月挂,层楼将见瑞云遮。
当筵莫诉杯行速,两地春光作一家。
()

紫陉仙人今渊云,骑风御气七尺身。丈夫耻与哙等伍,故作野鹤昂鸡群。

往年书剑游梁日,咳唾中间满珠璧。温子徒劳手八叉,苏老犹迷日五色。

()
江南弄,巫山连楚梦,行雨行云几相送。
瑶轩金谷上春时,玉童仙女无见期。
紫露香烟渺难托,清风明月遥相思。
遥相思,草徒绿,为听双飞凤凰曲。
()

痛饮方期数百杯,寻芳何事又空回。
花愁酒困春无着,却访野僧萧寺来。

()

五月江南樱笋残,疏花吹尽绿漫漫。
雨来恰及梅黄候,春去犹余麦秀寒。
白日幽深茅屋静,野情萧散苎袍宽。

()

匡人向后师阳虎,伍员先时笑白猿。冷㬉饮鱼心不昧,淄渑别水舌难言。

楼台云闪还成市,头脑冬烘况是天。煞认颖师诗上字,琵琶殊胜七条弦。

()

尘洒衣裾客路长。霜林已晚,秋蕊犹香。别离触处是悲凉。梦里青楼,不忍思量。
天宇沈沈落日黄。云遮望眼,山割愁肠。满怀珠玉泪浪浪。欲倩西风,吹到兰房。

()

读书不成事,何恨老山林。处世有容德,与人无诤心。

友于兄弟乐,惠彼里闾深。细把丰碑读,怀贤泪满襟。

()

大明上迢迢,阳城射凌霄。光照窗中妇,绝世同阿娇。

明镜盘龙刻,簪羽凤凰雕。逶迤梁家髻,冉弱楚宫腰。

()
开元以后可堪尤,秋雨霪霖稼不收。
此际无裳歌一曲,君王正在月宫游。
()

留情深处驻横波,敛翠凝红一曲歌。

明月下楼人未散,共愁三径是天河。

()

清明时候催花雨。人早是红英辞树。愔愔情思碧纱厨,睡起槐阴最深处。

衷肠没个人堪语。屈指流年暗中数。无奈雕梁紫燕儿,春社飞来秋社去。

()

石城山下桃花绽,
宿雨初收云未散。
南去棹,北归雁,

()

自期吾有后,颇恨汝非才。志学年方近,成人责渐催。

童心当弃去,书种要留来。准拟翁归日,情怀向尔开。

()

南安建邦庾岭下,小小城池坚四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