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景文山堂听筝三首

次韵景文山堂听筝三首朗读

《次韵景文山堂听筝三首》是苏轼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马上胡琴塞上姝,
郑中丞后有人无。
诗成桦烛飘金烬,
八尺英公欲燎须。

诗意:
这首诗词以写琴曲和琴师为主题,描绘了一位叫郑中丞的琴师在马上演奏胡琴,但他后继无人。在这个背景下,诗人苏轼表达了对艺术传承和才华流传的关切。他用此诗来表达自己的忧虑和心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琴艺和琴师的赞美之情。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而又富有意境的语言展现了苏轼的才华和情感。以下是对每句的赏析:

1. "马上胡琴塞上姝":这句意味着琴师郑中丞在马上演奏胡琴,胡琴的音乐被随着风声传到了远方。胡琴是一种古老的乐器,这里象征着古老的艺术和文化。

2. "郑中丞后有人无":这句表达了苏轼对郑中丞之后没有人继承他琴艺的担忧。这是对艺术传承的反思和对文化衰落的忧虑。

3. "诗成桦烛飘金烬":这句意味着苏轼的诗已经创作完成,但如同桦木烛一样,烛花燃尽,只剩下金色的灰烬。这里用来比喻诗人的才华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

4. "八尺英公欲燎须":这句表达了苏轼对英公(指郑中丞)的赞美之情。"八尺"是指琴的尺寸,这里表示郑中丞在琴艺上的卓越成就。"欲燎须"指的是苏轼希望能够传承郑中丞的琴艺,延续他的才华。

这首诗词通过对琴师郑中丞的描写,抒发了苏轼对艺术传承和才华流传的忧虑和赞美。它表达了诗人对文化传统的关注和对个人才华的思考。同时,通过对琴曲和琴师的描绘,诗词中透露出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古老艺术的敬意。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

猜你喜欢

猛思身世事,四十七年无。
鹤发俄然在,鸾飞久已殂。
二儿化成土,六女掠为奴。
只有南冠在,何妨是丈夫。
()

我有心所亲,全家窜南徼。传闻已沦亡,想念结怀抱。

开箧睹遗书,临编增永悼。伊子自童丱,与尔敦情好。

()

远期难可托,桃李自依依。花径无容迹,戎裘未下机。

随风开又落,度日扫还飞。欲折枝枝赠,那知归不归。

()

抱瘵谢交游,栖閒避纷浊。郊庐未云远,已觉心绵邈。

屏居聊寄拙,营室惟从朴。茅茨无结构,房栊罕彫斲。

()
麟丧虚灵囿,凤衰空帝梧。
陶熔存庶汇,霖雨润寰区。
旧疏同伊训,遗章入禹谟。
九原何所恨,犹未灭匈奴。
()
纸钱森插竹,遗像在方桥。
月暗甘棠密,风嘶韩木乔。
所悲缘瘁国,於谊况同朝。
凄断黄湾路,丹旌些莫招。
()
建极翊皇舆,蓬庐怀致主。
除书肆时夏,提纲众目举。
满朝想风采,爱及巾垫雨。
平平戒自守,落落进攻取。
()

客亭小会。可惜无欢容易醉。归去更阑。细雨鸣窗一夜寒。
昏然独坐。举世疏狂谁似我。强拨炉烟。也道今宵是上元。

()

竟日维舟滞此湖,飘然还欲试南图。到头迟速非由我,闲听渔歌笑宦途。

()

沄沄逆素浪,落落展清眺。幸有舟楫迟,得尽所历妙。

空灵霞石峻,枫栝隐奔峭。青春犹无私,白日亦偏照。

()

轻盈燕子掌中身。对景舞还停。见君佳句更相亲。

笔底动人情。

()

边奏行台急,东华夜启封。内人催步辇,不候景阳钟。

()

轻红淡粉别鲜妍。开遍盈盈秋暮天。娇逞风流似镜前。

惜朱颜。孤另寒江最可怜。

()

青山如黛草萋萋,古寺残钟隔远溪。客散长亭天色晚,两行烟柳灞桥西。

()

仙源迢递紫云间,逸兴逢秋偶独攀。辽海鹤归空夜月,瑶台人去但荒山。

苔边积水流天镜,鸟外遥峰点翠鬟。石竹房中孤磬晚,此身那似野僧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