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

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朗读

诗词:《和述古冬日牡丹四首》

一朵妖红翠欲流,
春光回照雪霜羞。
化工只欲呈新巧,
不放闲花得少休。

花开时节雨连风,
却向霜余染烂红。
漏泄春光私一物,
此心未信出天工。

当时只道鹤林仙,
能遣秋花发杜鹃。
谁信诗能回造化,
直教霜卉放春妍。

不分清霜入小园,
故将诗律变寒暄。
使君欲见蓝关咏,
更倩韩郎为染根。

中文译文:

一朵妖艳的红花,翠绿色几乎要溢出来,
春光回照,雪霜为自己羞愧。
花的变化只是为了展现新的巧妙,
不肯放松,闲散的花少有休息。

花开的时节,雨水和风一起涌现,
却在霜余之上染上了红色。
泄漏了春光,私自展示了一种东西,
这样的心思,还未被人相信是天工之作。

当时只以为鹤林的仙人,
能使秋花开放杜鹃的声音。
谁会相信诗能回报造化,
直接教会霜冻的植物放出春天的妍丽。

没有辨别清晨霜冻进入小园,
所以将诗的规律变得温暖而亲切。
使君想要看到蓝关的赞美之诗,
更希望韩郎以此为根基而染色。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冬天描绘牡丹花的四首诗中的一首。苏轼以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表达,展示了牡丹花在寒冷冬日中的美丽和坚韧。

首先,苏轼描绘了牡丹花的色彩和形态,用“妖红”和“翠绿”来形容其鲜艳和娇媚。然后,他提到春光回照,但是雪霜使得花朵有些羞愧。这种对比展示了牡丹花在严寒环境下的坚强和不屈。

接着,苏轼谈到牡丹花的变化和展示新巧的意图。他强调牡丹花不愿放松,不愿闲散,因为闲散的花朵得到的休息时间很少。这表达了牡丹花追求卓越和完美的精神。

在下一联中,苏轼以雨水和风来形容花开的时节。然而,花朵却染上了霜冻的红色,这展示了牡丹花在严寒中坚持开放的顽强品质。他提到“漏泄春光”,意味着牡丹花私自展示了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是指牡丹花所代表的美丽和生命力。然而,这样的美丽和坚韧却往往被人们所怀念和理解。

在接下来的两联中,苏轼提到了鹤林仙人和诗的力量。他说人们曾以为只有仙人才能使秋花(指牡丹花)开放,但诗歌也能回报造化,使冻结的植物展示出春天的美丽。这表达了苏轼对诗歌创作力量的深信和对自己作为诗人的自豪。

最后两句中,苏轼提到了清晨的霜冻和小园,暗示了他将诗的规律变得温暖而亲切,不拘泥于传统的诗律。他希望能够看到蓝关的赞美之诗,可能指他期望他人能够写出赞美他的诗作。他还期望韩郎(可能指韩愈)能够以此为根基,染色出更美的作品。

总的来说,这首诗描绘了冬天中牡丹花的美丽和坚韧,同时也表达了苏轼对诗歌创作力量的信仰和对自己作为诗人的自豪。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示了牡丹花在严寒环境中的生命力和妍丽,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诗歌创作的追求和对美的追寻。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

猜你喜欢

好梦留人悔欲醒。谁教莺语弄新晴。乍寒还暖近清明。

门掩落花春寂寂,香消睡鸭昼沉沉。日长闲自理瑶琴。

()

怜凄切。芳茗甜香时不绝。时不绝。殷勤鱼雁,妆台只赤。

深愁梦与秦娥说。梅花影里凭肩立。凭肩立。闺房林下,清神秀色。

()

片帆无恙否,湖光开镜,晚烟低没。折戟沉沙,中有小乔香骨。

一夜凌波唤起,又欲语、盈盈似活。秋水阔,蒹葭玉树,总嫌唐突。

()

伏雨收迟。对木奴青小,一树垂垂。东陵旧畦仙种,无此高枝。

攀摘烟梢嫩蒂,响潭水、浣借香荑。连帆估船载,白下廊边,佛手同携。

()

蔗棱分畦,芋区连尾,短苗排翠。寒食年年,锄翻白沙地。

障风畏日,惯凭仗、芦帘遮蔽。霜醉。秋社登柈,似匀妆红指。

()

位以中台峻,名因主眷高。六卿推旧德,百职藉薰陶。

报国吁谟切,衔恩翊赞劳。运筹称自昔,前席礼频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