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径山回得吕察推诗用其韵招之宿湖上

自径山回得吕察推诗用其韵招之宿湖上朗读

《自径山回得吕察推诗用其韵招之宿湖上》是苏轼的一首诗词,描写了作者在游历山水之间的心境和追求自由的态度。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多君贵公子,爱山如爱色。
心随叶舟去,梦绕千山碧。
新诗到中路,令我喜折屐。
古来轩冕徒,操舍两悲忄栗。
数朝辞簪笏,两脚得暂赤。
归来不入府,却走湖上宅。
宠辱吾久忘,宁畏官长诘。
飘然便欲去,谁在子思侧。
君能従我游,出郭及未黑。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苏轼对自由、追求真实和亲近自然的渴望。诗中的"君"指的是贵族子弟,他们追逐享乐,却无法理解苏轼对山水之间的热爱。苏轼将自己的心与叶舟一起漂流,梦想环绕在青山碧水之间。当他的新诗到达中途时,他欣喜地脱下履物,表达了对自然和真实的向往。然而,历代的权贵都只顾名利,他们的身份地位使他们心怀忧虑和恐惧。苏轼数次辞去官职,解脱了这种束缚,他不再回官府,而是选择在湖上的小屋中安身。他已经忘却了荣辱,不再畏惧官长的审问。他的心情飘然欲去,但他想知道在他离开时,谁会在他的朋友子思身边。最后,他希望有人能够与他一同游览,不论是在城郭之外还是在夜幕降临之前。

赏析:
这首诗词展现了苏轼对自由和真实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权贵阶层的批评。苏轼将自己与贵族子弟进行对比,表达了他对他们追逐享乐、追求虚荣的不理解。他通过描述自己与叶舟同行、心随舟行的情景,表达了他对自然和山水之美的热爱。当他到达中途时,他高兴地脱下履物,象征着他解脱了身份地位和束缚,追求真实的自我。诗中的"操舍两悲忄栗"揭示了历代权贵的内心忧虑和恐惧,暗示他们追逐荣华富贵的背后常常是痛苦和不安。苏轼选择离开官府,走向湖上的小屋,表达了他追求自由和返璞归真的决心。他不再在乎宠辱,不再畏惧官长的审问。最后两句表达了他对自己离去时朋友的思念和希望有人能够陪伴他一同游览,展示了他对友情和真挚关系的珍视。

这首诗的诗意深邃而抒情,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表达内心感受,展现了苏轼对自由、真实和友情的向往。它呈现了苏轼对权贵世界的批判,并表达了他追求自由自在的心境。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同时展示了他对自然和真实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世俗权力的超越。它揭示了苏轼独特的人生态度,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真实,远离虚荣和束缚,与自然融为一体。这首诗词对于理解苏轼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展示了宋代文人的独特情怀和审美追求。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

猜你喜欢

削翠横江,壁立千寻,何年鉴空。看霓旌倒挂,金芝涌幢,水帘斜拂,玉笋成丛。

小构香台,下临无地,一瓣莲花世界中。回头处,讶天根月窟,怎著人工。

()

山行误亦好,高下乱烟遮。过岭疑无地,投庵是到家。

落霞原上绮,枯树雾中花。不尽探奇兴,前林坐暮鸦。

()

江上有高楼,可似湖楼迥。楼外文波曲曲通,不驻惊鸿影。

蘋叶弄斜晖,兰蕊雕明镜。剪尽秋花漠漠寒,人卧江南病。

()

避冗原无意,搜奇念久灰。境幽饶野趣,山静绝浮埃。

驯鹿时来去,闲云自往回。长年颐养得,何畏景光催。

()

自隔慈颜杳,重临此日悲。音徽徒有慕,尊养已无时。

恩念劬劳重,心惊岁月驰。朝来益为怆,抚序泪空垂。

()

太上乘龙降,群真曳佩参。灵科宣玉简,秘箓发金函。

传诀开丹鼎,焚香结紫岚。侍仙通古篆,援笔录元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