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读《山海经

和陶读《山海经朗读

诗词:《和陶读《山海经》》
朝代:宋代
作者:苏轼

今日天始霜,众木敛以疏。
幽人掩关卧,明景翻空庐。
开心无良友,寓眼得奇书。
建德有遗民,道远我无车。
无粮食自足,岂谓谷与蔬。
愧此稚川翁,千载与我俱。
画我与渊明,可作三士图。
学道虽恨晚,赋诗岂不如。

中文译文:
今天开始有霜,众木变得稀疏。
隐居的人闭关卧室,明亮的景色翻转在空荡的庐舍里。
心开畅,没有贤良的朋友,眼中寻得奇特的书籍。
建德有遗民,道路遥远我无车马。
没有粮食却能自给自足,难道不比拥有五谷蔬菜更好吗?
愧对着稚川翁,与我一同历经千载。
画我与渊明,可以作为三位士人的图画。
学习道路虽然晚了些,但写诗难道不如他人吗?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写给陶渊明的回信。陶渊明是东晋时期的隐士、文学家,他的代表作《归园田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苏轼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陶渊明的敬仰和自己的心境。

诗的开头,苏轼描述了天气开始转凉,树木逐渐变得稀疏。这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接着,他描绘了自己隐居闭关的情景,明亮的景色在空旷的屋子里翻转,暗示了他内心的挣扎和思考。

苏轼表达了对朋友的渴望,对于心灵的交流和启发的需要。他发现了一本奇特的书籍,使他的眼界开阔,心情愉悦。

接下来,苏轼提到了建德和遗民,表达了对过去伟大人物的敬仰和对自己难以达到他们境界的自责之情。虽然没有车马,但他认为能自给自足已经足够,不需要过多的物质财富。

最后,苏轼提到了陶渊明,认为他和渊明一样,值得被画成士人的图像。虽然自己学习道路晚了些,但他认为写诗的成就也不亚于其他人。

整首诗表达了苏轼对陶渊明的敬仰,并以此自勉。他认识到自己的孤独和自责,但依然保持了积极向上的态度,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诗中融入了对自然的描绘和对道德境界的追求,展示了苏轼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情感表达能力。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苏轼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苏轼朗读
()

猜你喜欢

览镜频看两鬓蓬,山云舒卷此浮踪。禅机已解忘沙鸟,袜线那堪补衮龙。

情剧西堂悬夜榻,梦随双阙听晨钟。翩翩白雁秋光渺,又见前山紫翠重。

()

借病瞒愁,判闲作梦,单枕又惊春半。小揭珠帘,隐隐似闻微叹。

罗帕重、洒泪成鹃,锦笺长、寄书寻雁。莫因循、误了芳华,柔肠能得几回断。

()

岁晚营寒事,峥嵘穷腊前。云山一败裘,百种不敢先。

游于物之初,更尚我所贤。彼哉野马尘,从渠舞瓮天。

()

城西深处暂盘桓,老得微安少亦安。独喜官中好消息,不知风雪五更寒。

()

鸡群媚稻梁,老鹤日疏野。人言随其流,故有不同者。

()
月向中秋俟,阴从一夕愆。
望中孤老眼,暗里耸吟肩。
灯婢深留照,桃笙冷废眠。
思兮在何许,有梦隔山川。
()

凉风七月至,清霜被丛薄。络纬当窗啼,芙蓉向池落。

佳人不待年,重泉寄冥漠。昔为双栖莺,今作单飞鹤。

()

旌旗密处见高幡,赢得归山水石繁。龙象气高红日泠,冰霜道在紫云屯。

全无机事谋耕凿,剩有微言讲寂喧。客里又当明月际,思量一夜未曾完。

()

太虚无朕兆,因物见形声。
入竹须抢地,驱潮欲打城。
八方随气转,万里扫尘清。
反从虎啸生。
()

半亩荒畦手倦耘,种花栽药苦无勋。年来事事成抛掷,祇有枯毫未忍焚。

()

一声横笛晓林空,知是春风十日东。来岁花时在何处,探芳还有几人同。

()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

柳暗魏王堤,此时心转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