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寺。明代。林俊。初日上苍凉,峰峦接大荒。懒云依鸟径,驯虎卧僧廊。水碧聪明井,灯青慧远堂。禅心秋共寂,徙倚近香床。
《东林寺》
初日上苍凉,
峰峦接大荒。
懒云依鸟径,
驯虎卧僧廊。
水碧聪明井,
灯青慧远堂。
禅心秋共寂,
徙倚近香床。
译文:
初日升起时,天空清凉,
群山连绵,延绵至辽阔的荒野。
懒散的云朵依附在小径旁的树上,
温顺的虎躺卧在僧侣的走廊。
碧绿的水井明亮而清澈,
青色的灯火照亮着远方的堂宇。
禅心在秋天共同宁静,
移步倚靠近香床。
诗意和赏析:
《东林寺》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幽雅的寺庙景象。作者通过描写初日的苍凉感和峰峦绵延的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荒凉之美。懒散的云朵和温顺的虎则象征着寺庙中的宁静与和谐。
诗中提及的水井和灯火,表达了寺庙中的清净和智慧。水井碧绿聪明,象征着清澈明晰的心灵;青色的灯火则代表着智慧的光芒照亮远方的堂宇,这暗示了修行者在寺庙中追求智慧和启迪的过程。
最后两句描述了禅修者在秋天共同感受到的宁静与寂静,他们移步倚靠近香床,进入内心的宁静状态。整首诗透露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境界和宁静心境,传达了作者对禅修境界的追求和赞美。
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寺庙环境的描写,表达了禅修者追求宁静、智慧和内心平静的精神境界。同时,通过自然景物与修行场景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让读者感受到禅修者的修行境界和内心的宁静。
(1452—1527)明福建莆田人,字待用,号见素、云庄。成化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曾上疏请斩僧继晓并治中贵梁芳罪,触帝怒,下狱,贬姚州判官。寻召还,复官,改南京。正德时,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镇压蓝廷瑞等起事。嘉靖时官至刑部尚书。有《见素文集》、《西征集》。...
林俊。(1452—1527)明福建莆田人,字待用,号见素、云庄。成化十四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进员外郎。曾上疏请斩僧继晓并治中贵梁芳罪,触帝怒,下狱,贬姚州判官。寻召还,复官,改南京。正德时,以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镇压蓝廷瑞等起事。嘉靖时官至刑部尚书。有《见素文集》、《西征集》。
征妇怨。唐代。张籍。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登淩敲台遗迹在太平城北三里许改为黄山寺台但存一危石。明代。王缜。淩敲台上石零丁,露草骨丝虫乱鸣。独有东山无改换,几番冷眼看升平。
还家。清代。阮旻锡。尽室遁江村,乍归未识路。却问路旁人,为指门前树。痴儿各长成,有弟亦同住。病妻久卧床,淹淹迫岁暮。独客苦思乡,还乡如客寓。二亲掩重泉,凄清感霜露。回首望禾江,旧庐杳无处。信宿不遑安,又复出门去。
晏相公西园雪后栽梅三首 其一。宋代。韩维。日晏金华劝讲回,幅巾藜杖小园来。知公洒落遗尘事,旋斸寒梅趁雪栽。
乘潮遇顺风。宋代。韩元吉。忠信平生自可期,江神于我定相知。顺风鼓棹潮如席,世事由来支险巇。
送戴尊师入越。元代。杨载。跃马年年塞北游,春风此日送归舟。山中树老飞玄鹤,江上莎长卧白鸥。欲与谢公同隐逸,肯容贺老独风流。山阴道士如相见,沽取村醪醉未休。
王洽永嘉帖赞。宋代。岳珂。瑞牛出谷,既秉金籙。短辕逐犊,池凤是续。栖梧食竹,葩奇韵馥。在此宝轴,手不可触。神观玉立,宛若在目。恍其展读,乌衣之曲。
用薛郎所寄示诗三韵。宋代。晁公溯。阿传议酒食,察贰更廉空。开瓮鸭头绿,磨刀鱼眼红。报功他日在,食淡暂时同。富贵行自致,圣时无道穷。
杨柳词四解。宋代。宋祁。天幕风和毕雨馀,翠轻黄浅亚春衢。不知张绪当年日,似得长条濯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