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京师纪事

十月京师纪事朗读

《十月京师纪事》是一首作者未知的诗词,以下是我为你提供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十月京师纪事

萧关风急马频嘶,
四塞河山动鼓鼙。
独立高台望烽火,
胡笳多在蓟门西。

译文:

十月的京师纪事

寒风凛冽,马匹频繁嘶鸣,
四方边塞河山鼓起战鼓。
独自站在高台上,俯瞰战火,
胡笳声此起彼伏在蓟门西边。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战乱时期的京师景象。诗中的描写充满了紧张和战争氛围,展现了乱世中人们的惊恐和忧虑。

首先,诗人通过描述"萧关风急马频嘶",生动地描绘了寒风呼啸、马匹嘶鸣的景象。这一景象暗示着边关战事频繁,人们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之下,紧张和不安感弥漫在空气中。

接着,诗中描述了"四塞河山动鼓鼙",表达了整个边塞地区的战事动荡。"四塞"指的是北方边疆的四个重要关隘,"河山动鼓鼙"则表明战争的声音不断回荡在河山之间。这种描绘增强了诗中紧张气氛的同时,也暗示了国家的危机和边境的不安定。

在第三、四句中,诗人独自站在高台上,望着烽火四起的景象。独立高台象征着诗人与众不同的立场和观察角度,也凸显了诗人对战乱的深刻思考。烽火的兴起象征着战争的蔓延,给人以警示和忧虑。

最后一句"胡笳多在蓟门西",则更加深化了诗中的战乱氛围。胡笳是胡人(指北方少数民族)的乐器,蓟门是京师北方的一道重要关隘。这句话暗示着北方边疆战事频繁,胡人的笳声不绝于耳,加剧了战乱的气氛。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乱时期京师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战乱的忧虑和对国家安宁的期望。诗中的动态描写和象征意象,使整首诗充满了紧张和战争的氛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英

李英,字心华,号苕生,聊城人。诸生。有《齐竽》。...

李英朗读
()

猜你喜欢

怪石玲珑白,方盆玛瑙红。倭僧到中国,何处挹清风。

()

落日临高台,夕烟散丛樾。山际灭微霭,林端露圆月。

遥峰水上青,银汉久已没。桂魄耿寒空,幽光鉴毛发。

()
东风冷落旧梅台。
犹喜山花拂面开。
绀色梁衣春意静,水沈熏骨晚风来。
柔条不学丁香结,矮树仍参茉莉栽。
()

眼底时光,奈老来、如何奈得秋何。黄叶最多情,天分付、凉意一声先做。是处著露莎蛩,也酸吟相和。新雁想,飞到故都徘徊,未忍轻过。
往事是堪唾。红枣信、烽折尽任他。湖山桂香自好。笙歌舫、沈沈醉也谁拖。可怜瘦月凄凉,把兴亡看破。如今□,但留下满城□,西风悲些。

()
晓窗梦到昭华,向琼家。
欹枕残妆一朵,卧枝花¤
情极处,却无语,玉钗斜。
翠阁银屏回首,已天涯。
()
去年东上虎头滩,今年西踏虎头山。
定无万里封侯相,且复两川行脚还。
眼中金马碧鸡路,坐上铜梁玉壘关。
丈夫万事付前定,长啸往来天地间。
()

庄叟非观鱼,游戏何有乡。
灵均岂渔者,聊以歌沧浪。
超然网罟外,千载名字香。

()

貌古似苍鹤,心清如鼎湖。仍闻得新义,便欲注阴符。

点化金常有,闲行影渐无。杳兮中便是,应不食菖蒲。

()

鸭头波暖碧粼粼,乌篷小,新载香莼。和羹俊、光凝钗股,半点无尘。

凭将姜豉细调匀。浑不数、多少山珍。堪愁处、西风吹老,触忤归人。

()

问浮家泛宅,自玄真、去后有谁来。漫烟波千顷,云峰倒影,空翠成堆。可是溪山无主,佳处且徘徊。暮雨卷晴野,落照天开。
老去余生江海,伴远公香火,犹有宗雷。便何妨元亮,携酒间相陪。寄清谈、芒鞋筇杖,更尽驱、风月入尊罍。江村路,我歌君和,莫棹船回。

()

暮角含风雨气曛,寂寥莓翠上衣巾。道情不向莺花薄,

诗意自如天地春。梦入乱峰仍履雪,吟看芳草只思人。

()

虽然一桨匆匆去,也要身宽对好山。
新拗蓬窗高似屋,诸峰献状住中间。

()

半篙春水子陵矶,谁说诗愁带减围。斜日柳阴人钓罢,堤头坐看水鸥飞。

()

鵁鶄,鵁鶄,嗢咽秋水溞秋声。石树

()
荒山藏古寺。
见傍水梅开,一枝三四。
兰枯蕙死。
登临处、慰我魂消惟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