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姜舜民竹深处次苏雪溪韵

题姜舜民竹深处次苏雪溪韵朗读

这首诗词是明代陈颢创作的,题目为《题姜舜民竹深处次苏雪溪韵》。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结茅竹里似岩栖,
面面窗开翠色迷。
长听雨来虚榻外,
不知日转曲阑西。
奚奴扫地收新箨,
吟客敲门看旧题。
几欲相寻无路入,
鹧鸪何处隔烟啼。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抒怀的方式,描绘了一个深处竹林的茅屋。诗人感叹茅屋环绕着参天的竹子,给人一种岩石般的居住感觉,窗户敞开,绿色映照,让人迷醉其中。诗人长时间倾听着雨声,却不知道白天已转向黄昏。茅屋内的仆人正在清扫地面,收集新鲜的竹笋;有吟客敲门前来观赏旧时的题字。诗人也有意与吟客相见,但却找不到进入的路,仿佛有只鹧鸪隔着烟雾在哭泣。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茅屋竹林和其中生活的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相融的向往。茅屋竹深处的景色给人以宁静、幽雅的感受,窗户敞开,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诗人倾听雨声,意味着他与自然相处的默契和对大自然的敏感。茅屋的仆人和吟客则代表了人与自然的互动,他们在茅屋中进行着日常的生活和审美的交流,更进一步凸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然而,诗中的一些细节也传递了一种无奈和困扰。诗人表达了自己欲与吟客相见的心愿,但却找不到进入茅屋的路径,这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的某种隔阂和无法逾越的界限。最后的鹧鸪隔烟啼,更加强调了这种隔阂的存在,它在烟雾之中哭泣,使诗中的情感更加深刻。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和人物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人与自然之间隔阂的思考和无奈。整首诗意境幽静、意境深远,给人以思考人与自然关系和人生哲理的空间。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陈颢

(1264—1339)元清州人,字仲明。稍长,入京师,从王磐习金典章,又从安藏习诸国语。因安藏荐入宿卫,从爱育黎拔力八达于藩府。仁宗入定内难,迎武宗,皆预谋。仁宗即位,特拜集贤大学士,与闻政事,科举之行,赞助之力尤多。仁宗卒,辞官家居。文宗立,复起为大学士。卒谥文忠。...

陈颢朗读
()

猜你喜欢

寒楚十二月,苍鹰八九毛。寄言燕雀莫相啅,

自有云霄万里高。

()

庆元三年中元日,是夜更馀惊月蚀。须知秽巷亦喧呼,见说清台正推测。

昏昏已作赤朱红,闪闪犹成墨漆黑。磨刀急斩虾蟆精,天眼光明无变色。

()

为僧难得不为僧,僧戒僧仪未是能。弟子自知心了了,

吾师应为醉腾腾。多生觉悟非关衲,一点分明不在灯。

()
古来志士愿不辱,少在朝廷多在山。
寄食生涯无定止,此心长到白云间。
()
欲作银河落,支筇仰面看。
会须雷电散,已觉逼人寒。
()

秦望山头,看乱云急雨,倒立江湖。不知云者为雨,雨者云乎?长空万里,被西风变灭须臾。回首听月明天籁,人间万窍号呼。

谁向若耶溪上,倩美人西去,麋鹿姑苏?至今故国人望,一舸归欤。岁云暮矣,问何不鼓瑟吹竽?君不见王亭谢馆,冷烟寒树啼乌!

()
众辐共一毂,利用本在无。
制法应世变,欲返民心愚。
巧智起颓波,但逐末流趋。
鸟乱毕弋多,真风日更疏。
()
不耕何敢叹无囷,多谢先生早见倾。
望岁比同伤再潦,逢年今共快三霙。
光凝夜旦千山晓,势合高卑万壑平。
坐想袁安门未扫,洛阳谁复念孤惸。
()

江村暝色渐凄迷。数点残鸦杂雁飞。
雁宿芦花鸦宿树,各分一半夕阳归。

()

赤羽频年急备倭,论功犹自藐山河。鲸渊夜涉天无险,蜃阁晴嘘海亦波。

小丑未须烦武略,微劳先已动诗魔。不知十万王师出,何日听君拟凯歌。

()
隐隐来山远,茫茫去路平。
舟车楚北户,城塚汉南京。
小杏沾花摘,春醪对雨倾。
士民留我住,强作少陵行。
()

我有双宝剑,来自阖庐宫。上有百宝环,下有千金玒。

入水斩蛟鼍,入山斩罴熊。三年不得试,开匣生冷风。

()
屏弃诚愚分,牢愁更索居。
若逢知已问,犹解课儿书。
地僻门长闭,年饥菜自锄。
相望无一事,不是故情疎。
()

跻险方未夷,乘春聊骋望。落花赴丹谷,奔流下青嶂。

葳蕤晓树滋,滉漾春江涨。平川看钓侣,狭径闻樵唱。

()

半年京国囊无储,饭我豆粥羹寒蔬。翻江黑雨弥两月,却忆溪翁留白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