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归渡海。宋代。折彦质。去日惊涛远拍天,飞廉几覆逐臣船。归舟陡顿能安稳,便觉君恩更焕然。
《北归渡海》是宋代折彦质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去日惊涛远拍天,
飞廉几覆逐臣船。
归舟陡顿能安稳,
便觉君恩更焕然。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一次北归的海上旅行。诗人在船上,看到远处的波涛汹涌,仿佛拍打着天空。高高飞翔的海鸟几乎要覆盖了追随臣子的船只。然而,当船只归于平稳,诗人感到主人的恩德更加光辉照人。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海上归途中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归途的感叹和对主人恩德的赞颂之情。
首句"去日惊涛远拍天"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波涛的声势形容为拍击天空,突出了海上的汹涌和危险。
接着,"飞廉几覆逐臣船"形象地描绘了飞翔的海鸟,它们翱翔在船只上空,仿佛要覆盖了追随臣子的船只。这一景象暗喻了归途中的种种困难和阻碍。
然而,最后两句"归舟陡顿能安稳,便觉君恩更焕然"展示了归途的转折。诗人感叹归舟突然变得安稳,这种平稳让他更加意识到主人对自己的恩情。这里,归舟的安稳与主人的恩德形成了对比,突出了主人的恩德之伟大和诗人的感激之情。
整首诗词通过对海上归途的描绘,将旅途中的险阻与主人的恩德相对照,表达了诗人对主人的赞美和感激之情。这首诗词既有形象生动的描绘,又融入了情感的表达,展示了宋代诗词的艺术风格。
和楼前梅两绝。宋代。洪咨夔。飞香涨艳拍檐牙,暖热楼居鄂陆家。宝髻盘鸦冰柱晓,倚阑平拍北梢花。
对楼头、欠招欢伯,和风吹老芳讯。凭阑面面蒲萄绿,依约碧岑才寸。无尽兴。纵燃竹烹泉,亦自清肠吻。凭谁与问。旧城郭何如,英雄安在,何说解孤愤。铜鞮路,极目长安甚近。当时宾主相信。翩翩公子登高赋,局面还思著紧。乘暇整。谩课柳评花,援镜搔蓬鬓。江平浪稳。怅我有兰舟,何人共楫,毋作孔明恨。
摸鱼儿·对楼头。宋代。李曾伯。对楼头、欠招欢伯,和风吹老芳讯。凭阑面面蒲萄绿,依约碧岑才寸。无尽兴。纵燃竹烹泉,亦自清肠吻。凭谁与问。旧城郭何如,英雄安在,何说解孤愤。铜鞮路,极目长安甚近。当时宾主相信。翩翩公子登高赋,局面还思著紧。乘暇整。谩课柳评花,援镜搔蓬鬓。江平浪稳。怅我有兰舟,何人共楫,毋作孔明恨。
题秋塘鹡鸰图。明代。李昌祺。秋风淅沥秋塘净,菰米沈波荷折柄。翻藻鱼跳水气腥,采菱人散歌声定。莲茎袅袅缀枯房,上有雍渠立晚凉。翠盖裂残浑改色,红衣落尽尚馀香。图中颇得周诗义,未论工拙先观意。不写和鸣写急难,人间谁独无兄弟。嗟我龙钟命弗齐,今年同气委黄泥。白头徒重鸰原感,展卷他乡忍泪题。
旅中即事寄友生。宋代。释智圆。欹枕不成梦,寒虫叫壁阴。高梧深夜雨,远客故乡心。分与浮名背,年将白发侵。终须约宗炳,结社向东林。
林志和明府过谈旅舍。明代。卢龙云。马首当年忆并东,从前消息半相同。重来大集明堂吏,一笑谁怜塞上翁。百里多君工制锦,孤臣何地托飘蓬。亦知双剑时还合,未若延津气似虹。
望蓬莱。金朝。马钰。马风子,创置屋三间。动土兴工经一载,杀伤虫蚁命须还。死堕鬼门关。错中错,追悔亦应难。造下业缘须受苦,刀山剑树定跻攀。怎得列仙班。
题杂画赐门正相傧 其一。明代。朱诚泳。流水桃花玉洞深,长松千尺落晴阴。瑶琴弹到无声处,白鹤飞来风满林。
游小西天途中偶赋。明代。陈琏。维时日载阳,风力颇和缓。骋望陟崇阿,渐觉生意满。杏花红正繁,草色绿犹短。雉鸣想林暄,鱼跃知水暖。逍遥协幽悰,山路岂辞远。
盐官杂诗 其二。明代。陈履。庄周玩濠梁,孔子叹川上。触目见化机,冥心会玄象。我适东海游,逍遥息尘想。时看海上鸥,乘潮自来往。
斋宫尚有残雪思作学士时摄事于此尝有闻◇诗。宋代。欧阳修。两京平日接英髦,不独诗豪酒亦豪。休把青铜照双鬓,君谟今已白刁骚。
旅怀。唐代。黄滔。未吃金丹看十洲,乃将身世作仇雠。羁游数地值兵乱,宿在孤城闻雨秋。东越云山却思隐,西秦霜霰苦频留。他人折尽月中桂,惆怅当年江上鸥。
和刘后村梅花百咏。宋代。方蒙仲。青子成时殊苦淡,玉英嚼处更清酸。自缘芳洁盈腔里,安肯甘甜转舌间。
送叶参议知蕲州。宋代。项安世。丈夫睫间珠,肯作儿女滴。晓与秘书辞,怆然欲沾臆。我家括山下,土俗号穷僻。自我来荆州,邦风更萧瑟。流落三十年,鱼虾共眠食。出门无所往,入门长太息。自从秘书来,觉我好颜色。香雾浃衣巾,春风醉肤革。敛我气马浮,广我心地窄。年来困侵暴,两鬓愁欲白。家门危破碎,意气向消释。万事不称怀,独此天下特。如何下江船,便挂北风席。吹君向南岸,留我著江北。向来穷未苦,今日穷始极。君行见张薛,为道此愁寂。
画牛蹄角四十八,楮生尘昏仅可阅。头头露地各逍遥,不愁牵车喘见月。
舐笔和墨谁氏子,定自道人非画史。把鼻牵回得真牧,信手摹成妙如此。
朱端甫以画牛一纸遗李成德成德以示予为赋长韵。宋代。谢薖。画牛蹄角四十八,楮生尘昏仅可阅。头头露地各逍遥,不愁牵车喘见月。舐笔和墨谁氏子,定自道人非画史。把鼻牵回得真牧,信手摹成妙如此。朱公自成老斲轮,不惜是牛持赠君。愿君成诵石巩语,更将此画同参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