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游道中闻雁。宋代。王晖。避寒来热稻梁肥,水远山长结伴稀。已是江湖远行客,双双犹是同南飞。
龙游道中闻雁,此诗词出自宋代诗人王晖之手。诗意表达了诗人在寒冷的冬季中听到雁声时的思乡之情。
诗人描述了避寒来到温暖的地方,看到稻谷长势茂盛、水域广阔、山峦叠嶂,但却很少有雁群结伴飞翔。这与诗人之前所听到的雁声形成鲜明的对比,引起了他的遐想和思考。
诗人自称为江湖远行客,表示他是一个经常在外流浪的人。然而,即使在远离家乡的路途上,他还是能够听到这些雁的呼唤。这使他感到欣慰,因为这些雁也许正飞往他的故乡。他和这些雁有着共同的南飞之旅。
这首诗词通过描述风景和雁群,展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中的江湖远行客形象使人联想到诗人在外的漂泊生活,而雁群则象征着家乡的温暖和纽带。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环境,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情眷恋之情,以及即使在异地漂泊,他仍然与家乡有着牵挂和联系的心情。
下岩。宋代。李壁。破晓樯竿插钓矶,一生几度扣禅扉。心如尊者岩中定,身比涪翁僰道归。阅世云藤那解老,近人空翠欲成围。只怜岁晚龙方卧,不放银涛百尺飞。
天宝兵士冢。明代。陈克侯。阴霾残日锁荒榛,蜀水千年恨未伸。岂为犬羊勤远略,遂令貔虎丧边尘。魂飘瘴海鸢沉雾,血染箐林草不春。便拟贰师封未得,空劳甄赏意逡巡。
题山水小景。明代。王汝玉。往年曾到西湖曲,雨后西山翠新沐。苏公堤上柳枝青,苏小门前芳草绿。画船摇曳向湖中,载得鸳鸯浦口风。春去春来知几度,总将心事付残红。客窗见画成今昔,湖水湖山浑咫尺。何当重费买花钱,载酒六桥寻故迹。
寒山多幽奇。唐代。寒山。寒山多幽奇,登者但恒慑[1]。月照水澄澄,风吹草猎猎。凋梅雪作花,杌木[2]云充叶。触雨转鲜灵,非晴不可涉。
集古 有别。金朝。李俊民。长对春风裛泪痕,殷红马上石榴裙。无端更唱关山曲,哀怨教人不忍闻。
重到城东有感三首。宋代。郑獬。仙桃移在玉栏初,红抹胭脂嫩点酥。闻道飘零落人世,清香得似旧时无。
渔家傲。清代。屈大均。白首夫妻双打桨。春来最喜西江涨。日日鳜鱼争入网。笼且养。香粳欲换需官舫。鸥鹭哪分三与两。年年共在沙洲上。白小纷纷君不让。飞荡漾。窥人岂为梨花酿。
金陵杂兴二百首。宋代。苏泂。赏心亭前白鹭洲,淮水东畔水东流。只知览古生许恨,不知身世自悠悠。
烛影摇红 春晚重饮人倚楼题壁。清代。姚燮。薄雨收尘,画堤影送斜阳骤。一帘风款飐红垆,垆上新丰酒。人似杨花去久。但杨枝、青青似旧。旧莺飞到,解甚相思,那般黄瘦。半晌凭栏,湿云卷尽横栏岫。晚青吹度隔蘋来,偏弄眉姿秀。短笛渔湾唱又。缕金歌、重堪闻否。抱觞未醉,一段闲情,已难消受。
萧时中挽诗。明代。杨士奇。当日兴贤对大廷,天门金榜冠群英。一经勤苦承家世,千载遭逢荷圣明。溟海鹍鹏真自致,兰苕翡翠不胜清。可怜万里归埋玉,欲赋招魂惨不成。
建德溪涨大作感怀(二首)。明代。魏观。邪阴翳长空,日色澹于土。霪雨连山来,万物昏莫睹。溪流渺无涘,闤阓入烟浦。牧伯吁可怜,沾衣悼民苦。慈心偶昭著,忧患竟无补。先王有成宪,治政当法古。二气随感孚,铁炭验昂俯。登崇中正畴,屏斥谀佞伍。泽梁省征税,凋瘵重绥抚。旸谷回精光,天渊底宁所。菑异由是消,永锡恩意溥。¤
与仲孺述之世美东禅纳凉校韩文世美以韩公召先去 其一。南北朝。邹浩。清风多处是精庐,饭罢俱来校异书。车马焉能落吾事,未斜桐影且安居。
题徐子比独秀亭二首。宋代。曾丰。之子于人第一流,于山也独拔其尤。高亭未与山相称,直起元龙百尺楼。
高宗祀明堂前朝享太庙二十一首。宋代。真宗。作乐合祖,笋簴在庭。众奏具举,肃雝和鸣。神灵来格,庶几是听。皦绎以终,永观厥成。
次韵答和甫卢泉水三首。宋代。黄庭坚。卢泉之木百尺长,下荫泉色如木苍。蘋风荷雨洒面凉,倒影摇荡天沧浪。网登锦鳞蒲荇香,何以贯之柳与杨。古来希价入咸阳,贪功害能相中伤。君今已出纷争外,但思烟波春渺茫。奉亲安乐一杯水,卢泉之滨可忘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