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闺思二首

秋闺思二首朗读

译文


斜月透进碧纱窗照进来,月色下显得周围都光线分外深沉。女主人愁思环绕,更有秋虫悲鸣,泪水沾湿了衣襟。
在梦中,分明看到的丈夫所在的关寨,可是却始终不知哪条路才是通往金微山的。
秋天的夜里格外安静,空中没有云朵,听着时断时续的鸿雁声一直到天明。(秋天冷了)想给丈夫寄些衣服,问了消息才知道丈夫所在的居延城现在又军队正在转移(这衣物该寄到何处)。

注释


蔼:古同“霭”,云气。
寒螀:即“寒蝉”,蝉的一种,比较小,墨色,有黄绿色的斑点,秋天出来叫。此处借指深秋的鸣虫。
金微:金微山,即今阿尔泰山,是当时边关要塞所在。
征衣:出征将士之衣。
鸿声:鸿雁鸣叫的声音。古有鸿雁传书一说。
居延:居延是中国汉唐以来西北地区的军事重镇。东汉有居延属国。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秋闺思二首创作背景

  初、盛唐时,国力强盛。诗歌里洋溢着高昂、乐观情调。中唐诗的基调开始转为低沉了。就这两首诗而论,从闺中思妇的悲愁惶恐里,使人看出了边关动乱不宁的影子。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鉴赏

  第一首诗开头二句写思妇醒时情景,接着写她的梦境,乃倒装写法。

  她一觉醒来,只见斜月透进碧纱窗照到床前,环境如此清幽,心头却无比寂寞,更有那秋虫悲鸣,催人泪下;她的泪水早已沾湿了衣襟。

  刚才在梦里,分明地见到关塞了。那“关塞”正是她魂牵梦萦的地方。因为她的良人就出征到那里。她不由大喜:快,去找金微山!可是,前路漫漫,找不到去金微山的路了。一急,就此醒来。

  诗人以饱蘸同情之泪的笔触,写出了思妇的一片痴情。

  第二首诗写思妇心潮起伏,一夜未眠。她看到夜静无云,她听到鸿声时断时续。鸿雁,向来被认为是替人传递书信的,因此,她便由鸿声而想到要邮寄征衣,但寄到哪儿去呢?本想寄到遥远的居延城(在今新疆),谁料想,如今那儿又在移军。怎么办?真叫人愁绪万端,寝食不安。

  用字特点

  二首均有声有色,有情景交融之妙。用字亦有讲究。

  如用一“蔼”字,表现月光深暗,创造氛围。

  如用一“静”字,显示夜空的冷寂,并衬托出下面的“鸿声”清晰,女主人公则惟闻此声,勾起天寒欲寄征衣的满腔心事。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张仲素

张仲素(约769~819)唐代诗人,字绘之。符离(今安徽宿州)人,郡望河间鄚县(今河北任丘)。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元和间,任司勋员外郎,又从礼部郎中充任翰林学士,迁中书舍人。张仲素擅长乐府诗,善写思妇心情。如"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春闺思》),"梦里分明见关塞,不知何路向金微"(《秋闺思》),刻画细腻,委婉动人。其他如《塞下曲》等,语言慷慨,意气昂扬,歌颂了边防将士的战斗精神。...

张仲素朗读
()

猜你喜欢

嘉佑六年秋,九月二十有八日,天愁无光月不出。
浮云蔽天众星没,举手向空如抹漆。
天昏地黑有一物,不见其形,但闻其声。
其初切切凄凄,或高或低,乍似玉女调玉笙,众管参差而不齐。
()

结发为妻子,仓皇避乱兵。
生离与死别,回首泪纵横。

()

贱子来还去,何人伴使君。放歌迎晚醉,指路上高云。

此夜雁初至,空山雨独闻。别多头欲白,惆怅惜馀醺。

()

昔贤以文名,我自愧作者。古道不可复,谁谓知音寡。

()

清江老人腹空洞,白首谈经耻无用。酒酣入水问河神,乞我黄齑三百瓮。

平生不羡将军腹,冰壶先生真我族。山妻日晏具朝餐,露叶霜根甘胜肉。

()

系风捕影。
诚知不得。
念彼奔波。

()
钱唐王宰心思长,欲与造化争毫芒。
下笔百鸟相趋跄,前身岂是孤凤凰。
江头芙蓉花正开,花下细浪亦萦回。
敔鹅贴贴天际来,雄雌相随气和谐。
()

冷雨黄昏暮,秋声众叶喧。濯烦天宇阔,流恶楚江浑。

蛙黾烦当道,鱼龙稍在门。一樽聊自劝,还欲笑臧孙。

()

去年今日栽,临去见花开。好住守空院,夜间人不来。

()
十年白云士,一卷紫芝书。
来结崆峒侣,还期缥缈居。
霞冠遗彩翠,月帔上空虚。
寄谢泉根水,清泠闲有馀。
()

人愁冬夜寒,我爱冬夜永。尘事白昼纷,意念深宵静。

默默一编书,荧荧一镫影。无殊平旦时,令人发清省。

()
平林风静坞云轻,一掬寒泉荐客情。
会与此山重有约,何妨一日一经行。
()
从横事捭阖,揣摩相抵巇。
兹为富贵术,咄嗟乃自知。
相形直误人,俾无百年期。
遂汝齿肥心,庙食饱牲牺。
()

竹径轩窗豁,松关院落深。小窝风月满,应适暮年心。

()

明眸皓齿艳无双,比拟圆月两相仿。?
惆怅婵娟多寂寞,欢情只供一夜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