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唐代。杨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参考资料:
1、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6-27
公元679—681年(唐高宗调露、永隆年间),吐蕃、突厥曾多次侵扰甘肃一带,裴行俭奉命出师征讨。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是作者看到朝廷重武轻文,只有武官得宠,心中有所不平,故作诗以发泄牢骚。
参考资料:
1、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6-27
这首诗借用乐府旧题“从军行”,描写一个读书士子从军边塞、参加战斗的全过程。仅仅四十个字,既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又渲染了环境气氛,笔力极其雄劲。
首联写边报传来,激起了志士的爱国热情。诗人并不直接说明军情紧急,却说“烽火照西京”,通过“烽火”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军情的紧急表现出来了。一个“照”字渲染了紧张气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不愿再把青春年华消磨在笔砚之间。一个“自”字,表现了书生那种由衷的爱国激情,写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首二句交待了整个事件展开的背景。
颔联写主帅率军辞别京城,奔赴前线作战,以排山倒海之势包围敌国城堡的过程。一个“辞”字,显出奉旨率师远征者的严肃庄重;一个“绕”字,显见铁骑威力无穷,把敌兵团团包围。龙城为匈奴名城,此处指敌军要塞。
颈联紧紧接颔联,诗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风”两者,刻划两军对峙时的紧张场面。上句视觉:大雪纷飞中战旗到处翻舞;下句听觉:风声狂吼中夹杂着进军的战鼓声。两句诗,有声有色,各臻其妙。诗人别具机抒,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
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了初唐广大知识分子为国建功立业的共同心愿。李泽厚说,“当时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初唐东征西讨、大破突厥、战败吐番、招安回纥的天可汗(太宗)时代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杨炯这两句诗,是当时士人阶层的最强音,有着时代的特色。同样的气概,杨炯在其他诗里也有所反映。
这首短诗,写出书生投笔从戎,出塞参战的全过程。能把如此丰富的内容,浓缩在有限的篇幅里,可见诗人的艺术功力。首先诗人抓住整个过程中最有代表性的片断,作了形象概括的描写,至于书生是怎样投笔从戎的,他又是怎样告别父老妻室的,一路上行军的情况怎样,诗人一概略去不写。其次,诗采取了跳跃式的结构,从一个典型场景跳到另一个典型场景,跳跃式地发展前进。如第三句刚写了辞京,第四句就已经包围了敌人,接着又展示了激烈战斗的场面。然而这种跳跃是十分自然的,每一个跨度之间又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余地。同时,这种跳跃式的结构,使诗歌具有明快的节奏,如山崖上飞流惊湍,给人一种一气直下、一往无前的气势,有力地突现出书生强烈的爱国激情和唐军将士气壮山河的精神面貌。
参考资料:
1、张燕瑾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26-27
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杨炯。杨炯(650年-692年),汉族,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排行第七;唐朝诗人,初唐四杰之一。显庆六年(公元661年),年仅11岁的杨炯被举为神童,上元三年(676年)应制举及第,授校书郎。后又任崇文馆学士,迁詹事、司直。垂拱元年(685年),降官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年),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年)秋后改任盈川县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任所。因此后人称他为“杨盈川”。
送融副寺归潼川。宋代。释居简。未出门时一款招,至今遗恨杳难消。翻然自觉无恩怨,万里家山未是遥。
冯当可以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效建除体作诗。宋代。郭印。日色久无光,霖霪更弥旬。暮空山华月,秋气生精神。碧天湛如水,山川供奇珍。云韶彷佛奏,嗈嗈鸿雁宾。合欢亦有酒,写景招四邻。佳篇一讽诵,逸气凌苍旻。人龙忆许子,枉驾定何辰。殊方思会面,语笑情益亲。未闻环佩音,怀想空谷人。来成六溪逸,气合同天伦。
癸丑除夕 其二。清代。李慈铭。人生会有极,抗志希古贤。道高玩其迹,文字堪钻研。兀坐叩真得,百家一无专。薄植仰乔木,弱羽委逝川。岂不慕崇远,颓废难自坚。弹指积前日,强半成愒延。且作堕地思,学语始明年。
途中复见新月有感。明代。倪岳。堤柳经霜叶半凋,客途风景夜萧条。不堪乱柝惊孤枕,拟借轻帆送短桡。玉宇高寒心岂远,金陵佳丽梦还遥。推篷见月增离思,可信深闺共此宵。
琼花行。宋代。楼鎌。琼花未信无双无,特与翔鹤游江都。炷香展敬下古殿,相羊盘礴亭南隅。我欲歌之词,我欲声之诗。龙蛇满四壁,妍丑纷淋漓。一笑讯花花不语,斯须花以臆对之。自从天上来蕃厘,墨卿楚客知心谁。本来有是自三异,惠肃一辩公宠贲。厥今太守有父风,两句写出无双意。直教弹压千万春,香不随风潜堕地。我闻此语警且喜,不孤迢递来千里。花兮报称为如何,年年三月花开多。
读靖节诗。宋代。薛季宣。渊明鸣素琴,无弦有遗音。善听非子骞,寥然赏知心。声满天地间,清越穷幽深。游鱼漾澄澜,宿鸟投故林。忘肉为闻韶,羲皇到于今。
宝鼎现。宋代。刘弇。浓阴堆积,迥野空旷,将回微煦。还是觉、早梅依旧,清艳枝枝攒晓树。弄霁影、尽脂凝香蒂,琼削纤葩竞吐。对几处园林,芳菲消息,都因传去。取次台树,等闲院落,偏宜独擅芳步。长恁恐、寿阳妆面,姑射冰肤成暗妒。笑杏坞、共桃蹊夸丽,一霎狂风骤雨。又争似、年年此际,先得东皇为主。好似雪里精神,曾解恼、游人吟顾。想当时折赠,端的凭谁付与。荡醉目、恨同云阻。画角声将暮。想异时成实,和羹止渴,还应得路。
题渔家壁。元代。郯韶。漫郎家住黄泗浦,闲看飞花坐北窗。渡口青山高似屋,门前潮水直通江。垂杨系艇已千尺,春鲤上盘才一双。野老相过无一事,白头喜对酒盈缸。
答卢仝。唐代。孟郊。楚屈入水死,诗孟踏雪僵。直气苟有存,死亦何所妨。日劈高查牙,清棱含冰浆。前古后古冰,与山气势强。闪怪千石形,异状安可量。有时春镜破,百道声飞扬。潜仙不足言,朗客无隐肠。为君倾海宇,日夕多文章。天下岂无缘,此山雪昂藏。烦君前致词,哀我老更狂。狂歌不及狂,歌声缘凤凰。凤兮何当来,消我孤直疮。君文真凤声,宣隘满铿锵。洛友零落尽,逮兹悲重伤。独自奋异骨,将骑白角翔。再三劝莫行,寒气有刀枪。仰惭君子多,慎勿作芬芳。
已卯题吴江长桥二首。宋代。陆文圭。瓜步投鞭湿马尾,吴江独是衣带水。阳侯不敢驾风涛,神剑自断长虹死。木罂夜半飞渡军,缚筏驱丁命如曦。波心两龙忽跳出,一声金鼓波神位。兴废相望五六载,斜阳独倚栏干立。酒酹波神叫不应,剑铓冷浸秋蒲碧。江头朱栏四千尺,一望初疑几十里。左约江流右截湖,桥东出日桥西雨。渔歌答乡远相失,群雁旋泊迷葭韦。荒村独木横野渡,深万绚能湿衣屐。乘兴足受两三人,独当杠梁涉溱洧。书生眼力小如雍,一睹巨丽心惊喜。吁嗟人力不可到,台乃神功役山鬼。忆昔燕兵下江浙,马逸风允卷滩尾。
和王季文襄阳变后 其二。金朝。李俊民。天命须分伪与真,衙蜂战蚁尽君臣。蛟龙不是池中物,燕雀休嗤垄上人。衣不能胜嵇绍血,扇无可柰庾公尘。自从绝笔春秋后,谁复伤时为泣麟。
送德和弟归婺源二首 其二。宋代。朱熹。十年寂寞抱遗经,圣路悠悠不计程。误子南来却空去,但将迂阔话平生。
寄袁子变。明代。杨慎。半豹才名真自许,元龙豪气更谁降。堂前剑客呈鸦九,屏后琴姬拥凤双。贳酒十千倾玉瀣,呼卢百万倒银釭。举头望月沉珠浦,携手何时濯锦江。
同周东田游极乐寺。清代。韩是升。入夏风仍颠,清和竟罕遘。懒过三眠蚕,垂帘卧清昼。有客造我门,约向精蓝扣。畦宽艺杂花,墙低露遥岫。所嫌麦苗枯,得雨或能秀。老僧灌溉勤,朝暮资井甃。茶话晷影移,虚亭敞新构。兰臭淡忘言,松花落盈袖。
二十七日既浴于乾明庵负暄久之诗示住庵。宋代。赵蕃。天公于人元不负,书生何用深追咎。无衣还可卒岁无,我有大裘听汝覆。吾家缚屋依山址,晏斋之前仅盈咫。霜飚卷席不畏渠,羲驭停车吾事已。有时携书唤儿曹,坐来和气生发毛。眼眵岂待金篦刮,背痒不借麻姑搔。今年谁令落湖尾,塞向墐户殊未止。移床也拟傍晨光,蓬勃如烟纷欲眯。今我怀抱不自聊,归爇生薪翻緼袍。人间万事固绝望,天赐一暖谁相要。兹晨归闷忽念浴,试觅僧庐渡乔木。道人见客如昔游,为煮清泉注万斛。须臾一洗垢且空,渐觉表里俱冲融。清虚日来滓秽去,吾貌可瘠神当丰。起寻冠服风动腋,却向茅檐亲野日。恍然堕我晏斋前,鸟语不闻山四寂。道人领客殊忘仙,茗盌炉共閒燕。为言炙背颇乐否,此味可须天子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