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歌行,赠公安颜少府请顾八题壁。唐代。杜甫。神仙中人不易得,颜氏之子才孤标。天马长鸣待驾驭,秋鹰整翮当云霄。君不见东吴顾文学,君不见西汉杜陵老。诗家笔势君不嫌,词翰升堂为君扫。是日霜风冻七泽,乌蛮落照衔赤壁。酒酣耳热忘头白,感君意气无所惜,一为歌行歌主客。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足弱服胜骏丸怀仙牧老。明代。蓝仁。杖藜扶路更蹒跚,空想秋风过北山。带索荣公行自笑,看花镏跛醉仍还。欲填沟壑狂何益,久辱泥涂出转艰。仙老传方能胜骏,相期来往华嵩间。
岁日旅泊家人相与为寿。宋代。梅尧臣。舟中逢献岁,风雨送余寒。推年增渐老,永怀殊鲜欢。江边无车马,监里对衣冠。孺人相庆拜,共坐列杯盘。盘中多橘柚,未咀齿已酸。饮酒复先醉,颇觉量不宽。岸梅欲破萼,野水微生澜。来者即为新,过者故为残。何言昨日趣,乃作去年观。时节未变易,人世良可叹。
题大笑出门卷送李烟客三首 其三。明代。邓云霄。四方男子事,儿女强牵衣。名岳行应遍,雄心去若飞。泛交投剌易,高调和人稀。揽胜兼怀古,奚囊满载归。
访柯东墅草堂以日暮迫事而返二首 其二。明代。王慎中。日斜相送出林丘,笑我故为不少留。犹胜剡溪乘兴者,到门不见却回舟。
书张山人壁。明代。孙一元。寻诗冲雪过山家,拄杖铿铿石径斜。自笑道人无长物,酒壶随处有梅花。
登封大酺歌四首。唐代。卢照邻。明君封禅日重光,天子垂衣历数长。九州四海常无事,万岁千秋乐未央。日观仙云随凤辇,天门瑞雪照龙衣。繁弦绮席方终夜,妙舞清歌欢未归。翠凤逶迤登介丘,仙鹤裴回天上游。借问乾封何所乐,人皆寿命得千秋。千年圣主应昌期,万国淳风王化基。请比上古无为代,何如今日太平时。
陪南涧宿。明代。唐之淳。银烛烂春霞,高楼隐暮笳。月光侵坐薄,雨气入帘斜。醉眼翻嫌酒,诗肠却爱茶。语多浑不睡,秋思逼窗纱。
答黄仲埙检阅见寄兼简吴伯宗内翰 其一。明代。郑真。煌煌华盖近奎文,玉宇天高睹庆云。秋露每怜三径菊,春风犹忆泮池芹。王言润色毋多让,尚食传餐莫浪分。簪绂老逢台阁选,好将忠赤报明君。
摸鱼儿 和陈其年清明悼徐郎。清代。储贞庆。怅风流、玲珑在否,顿增无限凄切。荒山野径埋年少,恰是清明时节。风雨烈。浑不见、当筵对酒歌喉咽。云穿石裂。叹罗绮灰飞,管弦尘涴,谁谱旧歌阕。江南岸,有约扁舟同挈。十年旧事空说。眉山海外从游者,一样云随湮灭。肠寸结。还恐是、海棠血洒梨花雪。青枝骤折。但转眼经年,柳绵飘处,春又过寒食。
晚阴不成。金朝。周昂。落日明西极,高云暗朔方。楼台分照耀,宇宙一苍茫。不借蛟龙便,虚成燕雀忙。何须遣雷怒,郁郁绕高梁。
汉文帝。宋代。王安石。轻刑死人众,丧短生者偷。仁者自此薄,哀哉不能谋。露台惜百金,灞陵无高丘。浅恩施一时,长患被九州。
长城。唐代。于濆。秦皇岂无德,蒙氏非不武。岂将版筑功,万里遮胡虏。团沙世所难,作垒明知苦。死者倍堪伤,僵尸犹抱杵。十年居上郡,四海谁为主。纵使骨为尘,冤名不入土。
张衡传。南北朝。范晔。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颂古一百首。宋代。释智愚。一日须来三五度,有时欢喜有时嗔。改头换面休疑著,元是尖檐帽下人。
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二情。唐代。曹邺。阿娇生汉宫,西施住南国。专房莫相妒,各自有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