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旷翁四时村居乐。元代。艾性夫。雁云漠漠梧桐秋,风露飒飒生平畴。芭蕉叶黄夜气湿,老壁屈曲行蜗牛。林外炊烟暗青树,墙头凉月惊鸣杵。柴门犬吠人语多,刈熟归来碧天暮。
《次韵旷翁四时村居乐》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艾性夫。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雁云漠漠梧桐秋,
风露飒飒生平畴。
芭蕉叶黄夜气湿,
老壁屈曲行蜗牛。
林外炊烟暗青树,
墙头凉月惊鸣杵。
柴门犬吠人语多,
刈熟归来碧天暮。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四季村居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环境和农村生活的感受。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景物描写,表达了寂静的乡村景致和人们的日常生活。
赏析:
首联“雁云漠漠梧桐秋,风露飒飒生平畴。”以描绘秋天的景象开篇,雁云漠漠,梧桐树上的秋天。风露飒飒,形容秋风吹拂下的田野。这些描绘创造了一种宁静而凄凉的氛围。
接下来的两句“芭蕉叶黄夜气湿,老壁屈曲行蜗牛。”通过描写芭蕉叶的黄色和夜晚的湿气,以及老墙的屈曲,形象地表达了农村的朴素和岁月的沧桑。行蜗牛则暗示着人们的生活节奏缓慢而宁静。
下联“林外炊烟暗青树,墙头凉月惊鸣杵。”描绘了村居的另一幅景象。村外的林间升起炊烟,青树隐没其中,给人一种宁静和生活的感觉。墙头的凉月下,人们敲击杵臼,发出清脆的声音,构成了一种宁静而富有节奏感的乡村生活场景。
末联“柴门犬吠人语多,刈熟归来碧天暮。”以农村生活的细节再现了乡村的平淡和丰收的喜悦。柴门处的犬吠声和人们交谈的声音充斥着整个村庄。诗的最后,描绘了一个丰收的场景,人们在刈熟的庄稼下归来,天空泛起了暮色,给人一种宁静而满足的感觉。
整首诗通过描绘农村四季景致和生活细节,展现了作者对于平淡而宁静的乡村生活的赞美和热爱。通过诗中景物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诗人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宁静、怡然自得的氛围,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江西东乡(今属江西抚州)人。元朝讲学家、诗人。与其叔艾可叔、艾可翁齐名,人称“临川三艾先生”。 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中前后在世。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合《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三卷。...
艾性夫。艾性夫(《四库全书》据《江西通志》作艾性,并谓疑传刻脱一夫字)字天谓。江西东乡(今属江西抚州)人。元朝讲学家、诗人。与其叔艾可叔、艾可翁齐名,人称“临川三艾先生”。 生卒年均不详,约元世祖至元中前后在世。艾性夫诗,以影印文渊合《四库全书》本为底本,酌校《诗渊》所录诗。新辑集外诗编为第三卷。
石镜。明代。蓝智。明韫浯溪上,高悬洞府阴。润疑磨碧玉,坚想铸黄金。日月流光彩,山川入照临。龙精腾变化,虎穴露嵚崟。朗鉴天文丽,虚涵地脉深。须髯窥老狖,毛羽认栖禽。玉女曾遥对,湘君费远寻。菱开朝炯炯,凤去夜沉沉。苔藓那能蚀,尘埃莫漫侵。千秋如献录,万里烛丹心。
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宋代。苏辙。南商西洛曾虚署,长吏居民怪不来。妄语自知当见弃,远人未信本非才。厌从贫李嘲东阁,懒学谀张缓两腮。知有四翁遗迹在,山中岂信少人哉。
思山居一十首·忆村中老人春酒(有刘、杨二叟善酿)。唐代。李德裕。二叟茅茨下,清晨饮浊醪。雨残红芍药,风落紫樱桃。巢燕衔泥疾,檐虫挂网高。闲思春谷事,转觉宦途劳。
和人游嵩山十二题其四·自峻极中院步登太室。宋代。范仲淹。白云随人来,翩翩疾如马。洪崖与浮丘,襟袂安足把。不来峻极游,何能小天下。
宣城见杜鹃花。唐代。李白。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舟次晓起书所见。明代。谢迁。清晓推篷满地霜,舟人呵手弄帆樯。孤村萧索炊烟鲜,高岸凌兢引䌫长。潦水带冰趋瀚海,寒云夹雾拥朝阳。平生忧国心仍在,回首神京一慨慷。
风流子(咏钱塘)。宋代。杨泽民。佳胜古钱塘。帝居丽、金屋对昭阳。有风月九衢,凤皇双阙,万年芳树,千雉宫墙。户十万,家家堆锦绣,处处鼓笙簧。三竺胜游,两峰奇观,涌金仙舸,丰乐霞觞。芙蓉城何似,楼台簇中禁,帘卷东厢。盈盈虎貔分列,鸳鹭成行。向玉宇夜深,时闻天乐,绛霄风软,吹下炉香。惟恨小臣资浅,朝观犹妨。
惜奴娇 荷花。清代。庄棫。红晕脂痕,照出水、新妆靓。幽情共、绿云低映。一曲西洲,谁采取、亭亭影。人静。对西风、凌波自省。水佩风裳,偏又报、凉秋信。舞衣冷、幽香满径。压鬓谁簪,枉负了、闲心性。漫咏。泛一舸、田田万柄。
送会同徐先生待选南还。明代。陈繗。莫怨秋风归路迟,芙蓉江上未曾知。巨舟正到中流处,美玉方当善价时。天际风云还有待,海门烟月暂相期。更无声寄唐廷佐,来看先生诵我诗。
南田耕舍 其二。元代。黄镇成。山下云收宿雨凉,一溪流玉自宫商。松阴满地苔花湿,坐对炉烟白日长。
出居庸关。清代。朱彝尊。居庸关上子规啼,饮马流泉落日低。雨雪自飞千嶂外,榆林只隔数峰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