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王坟。明代。唐顺之。国耻犹未雪,身危亦自甘。九原人不返,万壑气长寒。岂恨藏弓早,终知借剑难。吾生非壮士,于此发冲冠。
《岳王坟》是明代诗人唐顺之的作品。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国耻犹未雪,
身危亦自甘。
九原人不返,
万壑气长寒。
岂恨藏弓早,
终知借剑难。
吾生非壮士,
于此发冲冠。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对国家屈辱尚未洗雪的愤怒和对个人安危的漠视。诗人唐顺之在诗中表达了不畏牺牲,宁可置身危险之中的决心。他谈到了九原(古代北方草原)的人们不愿归来,万壑(指山谷)中的气息长久寒冷,体现了国家的困境和人民的苦难。诗人表示,他并不怨恨早早藏起了弓箭,因为他明白借剑(指拿起武器)并不容易。他自称并非真正的壮士,但他在这个时刻决心要勇往直前。
赏析:
《岳王坟》这首诗词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诗人通过对国家屈辱和个人安危的反思,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决心。诗中的描写形象生动,通过使用九原和万壑等意象,增强了对国家困境和人民苦难的感触。诗人的自述表达了他对自身能力的怀疑,但他并不退缩,而是在这个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整首诗词在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内心的挣扎。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简练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和个人责任的思考和决心。它具有激励人心的力量,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并对那些在困境中勇敢前行的人给予了肯定和鼓舞。
唐顺之(公元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汉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 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唐顺之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唐顺之。唐顺之(公元1507~1560)字应德,一字义修,号荆川。汉族,武进(今属江苏常州)人。明代儒学大师、军事家、散文家,抗倭英雄。 正德二年十月初五出生在常州(武进)城内青果巷易书堂官宦之家。嘉靖八年(1529)会试第一,官翰林编修,后调兵部主事。当时倭寇屡犯沿海,唐顺之以兵部郎中督师浙江,曾亲率兵船于崇明破倭寇于海上。升右佥都御史,巡抚凤阳,1560年四月丙申(初一)日(4月25日)至通州(今南通)去世。崇祯时追谥襄文。学者称"荆川先生"。
泊秦淮。唐代。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某子旧以大蟹十个来索画久之答墨蟹一脐松根醉眠道士一幅。明代。徐渭。十脐縳芦大如箕。送与酒人可百卮。答一墨脐苦无诗。欲拈俗话恐伤时。西施秋水盻南威。樊哙十万匈奴师。陆羽茶锹三五枝。
都门答客。清代。李宪乔。不是不相惜,其如非故心。出门即歧路,何处著孤吟。城色郁将暝,旅天寒易阴。旧山早晚去,春草未应深。
十绝句寄赵帅 其一。宋代。陈造。柳堤阴里放船开,识面人家首屡回。莫讶春阳浮大宅,新陪诗伯唱酬来。
闻槐庭东游,赋此寄赠 其三。清代。林朝崧。洞天月出饮流霞,应约麻姑过蔡家。昨夜梦魂寻汝去,三珠花下听筝琶。
谢柳全叔县丞寄高丽松花。宋代。曾几。幽人所住空山里,老树皆作虯龙起。但知树底听松风,不见风前落松子。三韩华萼手自开,其间琐碎如婴孩。请因贾客诏君长,二十馀年无使来。
临花亭 其二。元代。陈樵。恶雨愁风易结阴,夜游秉烛昼传飧。香添荔子能消日,粥费桃花怕减春。绿暗有人来折柳,红飞剪纸为招魂。竹间午梦时惊觉,满眼卿云覆锦茵。
滕王阁 其一。宋代。徐俯。一日逢王造,千年与客游。云边梅岭出,坐上赣江流。日落回飞鸟,烟深失钓舟。蝉声枯柳外,天地晚风秋。
再用前韵呈唐府尊二章 其一。明代。符锡。粤南封邑未论边,不重诗书重力田。半载震冲奔戌鼓,几家樵爨复灯烟。卖刀渤海宁□廓,兴学文翁在折旋。吏隐向来容别驾,不妨歌颂太平年。
自悯。宋代。邵雍。天无私覆古今同,手足情多骤一空。五七年来并家难,六十岁许更头风。常情不免顺世俗。私计固难专仆童。安得仙人旧查在,伊川云水乐无穷。
将之浙江延祖子山师柔会别饮散独宿空亭遂书。宋代。曾巩。蜀客向何处,欲观浙江潮。舣舟吴门栅,况会故人招。置酒吴亭上,无人吹紫箫。浩观万物变,飒尔生凉飙。遂恐时节晚,芳兰从此凋。功名竟安在,富贵空寥寥。鸿鹄举千里,鸾凤翔九霄。胡为蓬蒿下,日夜悲鹪鹩。车马夕已还,行人亦飘飖。浩然沧海志,寂寞守空宵。
青杏。元代。张弘范。落尽残红绿满枝,青青如豆酿酸时。佳人摘得新尝怯,一点春愁锁画眉。
宋殿丞赴广南东路转运。宋代。杨亿。天子忧南越,公卿荐陆生。九年须富国,万里便扬旌。封部诸蛮接,官曹六尚荣。交州何日到,鼓吹定相迎。
辱奉钱邢二使君高山寺留别。明代。顾璘。别思凭高集,征途向粤遥。岭梅春候转,湘浦雪痕消。斧钺随王命,蛮夷拱圣朝。澄清联辔去,双璧听新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