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宋代。陈亮。小雨翻花落画檐。栏堂香注酒重添。花枝能语出朱帘。缓步金莲移小小,持杯玉笋露纤纤。此时谁不醉厌厌。
《浣溪沙》是宋代文人陈亮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小雨翻花落画檐,
细雨翻飞的花朵飘落在画檐下。
栏堂香注酒重添,
庭院的香气浓烈地注入酒中。
花枝能语出朱帘,
花枝好像有话要从红色帘幕后说出来。
缓步金莲移小小,
慢慢地走近金莲花,轻轻地移动。
持杯玉笋露纤纤,
手中拿着酒杯,酒水像玉笋一样清澈纤细。
此时谁不醉厌厌,
此时此刻,谁不感到醉意沉沉。
诗意:
《浣溪沙》描绘了一幅雨中花园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示了雨滴翻飞的花朵、香气浓烈的庭院、红帘后的花枝以及人们悠闲地赏花、品酒的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花园中的宁静、美丽和醉人的氛围。
赏析:
《浣溪沙》以其细腻的描写和优美的意象,展示了宋代文人诗词的特点。诗中的小雨翻飞的花朵和栏堂香气注入酒中的场景,通过感官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雨中的花园中。花枝能语出朱帘的表达形象生动,给人以幻觉般的美感。缓步金莲移小小和持杯玉笋露纤纤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对花园中细节的关注和对酒的品味。诗的最后一句“此时谁不醉厌厌”,通过直接的问句表达了在这样美好的环境下,谁不会感到陶醉和满足。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意象的运用,表达了对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的感悟和抒发。读者可以通过阅读《浣溪沙》来感受宋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
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谥号文毅。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宋史有传。...
陈亮。陈亮(1143—1194)原名汝能,后改名陈亮,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婺州以解头荐,因上《中兴五论》,奏入不报。孝宗淳熙五年,诣阙上书论国事。后曾两次被诬入狱。绍熙四年光宗策进士第一,状元。授签书建康府判官公事,未行而卒,谥号文毅。所作政论气势纵横,词作豪放,有《龙川文集》《龙川词》,宋史有传。
太师魏国史公挽歌词。宋代。陆游。早擅渊源学,常怀恳款忠。云龙际千载,典册冠三公。论谏宁中止,谋谟不苟同。此心谁复识?志士泣秋风。
宁宗郊祀二十九首 送神用《景安》。。宋代。郊庙朝会歌辞。神辅有德,来燕来娭。礼荐熙成,三灵逆釐。神飨有道,言旋言归。福祉咸蒙,百世本支。
有所慕四首 其二。明代。庞尚鹏。吾爱卫武公,年高志弥笃。勉循抑抑篇,岁月如双毂。及闻荣启期,行歌万事足。伏生九十馀,授书曾累牍。后世如有闻,谁道浮生促。皓首日营营,多寿还多辱。藜羹任吾年,蔡泽何须卜。
南园宴集雨归有作。元代。张翥。骤落菰蒲雨,遥生菡萏风。归云龙井黑,倒照凤山红。帘暮舟频引,衣凉酒屡空。歌声未可放,花底有惊鸿。
次韵刘贡父和韩康公忆其弟持国二首。宋代。苏辙。霜风瑟瑟卷梧蕉,燕处超然夜寂寥。羽客信来丹鼎具,石淙梦断水声遥。赤松作伴谁当见,黄鹄高飞未易招。剑履终身定何益,勤劳付与沛中萧。爱君忧世老弥深,特操要须得失临。晚岁飞腾推有德,故乡安稳信无心。小邦近似西山隐,元气终当北斗斟。圣主方求三世旧,老臣何止一遗簪。
仲夏郊外作。清代。朱孝纯。夏日出郊原,聊以消炎燠。不履亦不衫,步绕清溪曲。烟淡水容清,雨余山色绿。修竹媚遥村,新禽唤森木。地僻息尘机,苔深绝人躅。此间乐有余,平生念自足。始知贤达人,委身在农牧。
陕下厉玄侍御宅五题。濯缨溪。唐代。姚合。旧山宁要去,此有濯缨泉。晓景松枝覆,秋光月色连。行寻屐齿尽,坐对角巾偏。寂寂幽栖处,无妨请俸钱。
感白发。宋代。谢薖。吾年昔始冠,已有一发白。作赋数百言,嘲骂等戏剧。只今寻旧作,一字不复忆。恍然如梦寐,了不见往迹。但有鬓间丝,冉冉如堪织。南方地平湿,壮岁多老色。行年四十二,发鬒那容惜。洗苏将拔白,讳老嗟何益。一染复星星,此语记阿客。人生光景促,倏忽如敲石。诗成亦寤语,感叹初无得。后应不识今,今已不识昔。
可叹 其二。元代。吴当。汉水生波郡邑墟,空传楚魄葬江鱼。前年节钺秋江上,满纸祈哀逐客书。
浪淘沙。明代。叶小鸾。薄暮峭寒分。罗簟香焚。粉墙留影弄微曛。一缕茶烟和梦煮,却又黄昏。曲曲画湘文。静掩巫云。花开花落负东君。嫌取花开花又落,都是东君。
新晴坐月有怀。清代。吴之章。残霞开晚霁,新月瞰高墉。庭花烟掩映,池草翠蒙茸。褰帷理清欢,素辉荡心胸。良时不易得,据榻挥丝桐。音响何清越,隔户来薰风。光风非我私,岂无伊人同。
初夏杂咏。宋代。陆游。昔日江湖上,飘然无定居。频倾京口酒,亦食武昌鱼。北首心空壮,东归愤不摅。岂知牙齿落,送老一茆庐。
早春。宋代。陈师道。度腊不成雪,迎年遽得春。冰开还旧渌,鱼喜跃修鳞。柳及年年发,愁随日日新。老怀吾自异,不是故违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