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闻捷报。近现代。毛泽东。一九四七年中秋步运河上,闻西北野战军收复蟠龙作。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
参考资料:
1、李晓林,唐明刚.毛泽东诗词鉴赏[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150-151.
1947年初国共内战之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处于被动状态,敌强我弱。但在半年多的时间里,全国的战事已经扭转,各大战场的人民解放军相机转入战略反攻阶段。中秋节之夜,毛泽东漫步于神泉堡附近的黄河边,回想起这一年多来战局的重大变化,不禁思绪万千,于是作了这首诗。
参考资料:
1、李晓林,唐明刚.毛泽东诗词鉴赏[M].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5:150-151.
全诗遣词造句通俗清新,写景抒情错落有致、起伏迭宕,于平淡中见雄奇,于温婉中见豪放。
“秋风度河上,大野入苍穹。”使人联想起“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边塞风光。这是只有用水墨画才能画出的陕北黄土高原秋天的晚上。走在黄土高原上,犹如一履平地,只有当眼前突然横亘一道沟壑时,才意识到自己是置身在海拔上千米的地球隆起处。一年一度秋风劲。这样的秋日晨昏,在这黄土地上不知已重复了多少万年了;在这秦塞古渠之畔,也不知上演过多少场城头换旗的悲喜剧了。而人民解放战争在这里拉开了大幕。
“佳令随人至,明月傍云生。”两句写中秋夜的月色。上句说佳令即中秋的到来,嵌入“随人”二字,耐人寻味。中秋佳节是同什么人一起来到的呢?“随人”的人何指呢?联系诗题,只有一个解释,那就是从前方归来的人,即带来喜讯的人。佳节获佳音,自是喜上加喜。“秋月扬明辉”,特别是中秋节,民间主要的节俗是赏月。天气很重要。天气不好,中秋夜不见月的情形也是有的。而这个中秋,天公作美——天气晴明,虽然有一点云彩,月色却好。“明月傍云生”,又加一重喜悦。这两句严格说来虽属呼应对,但对得很流畅,颇有流水对的意味。
“故里鸿音绝,妻儿信未通。”两句写中秋夜的两地相思,辞若有憾。上句中的“故里”,与其说是作者的故乡湖南,不如说是革命摇篮延安。这时的延安,还在敌军手中。那里有很多父老乡亲,虽然音信不通,但他们一定在苦盼着红军的归来。下句中的“妻儿”,不必指作者自己的“妻儿”,因为在转战陕北期间,她们实际上是跟随在作者身边的。当然,也不排除作者和她们会有暂时分离的情况发生。但总的说来,“妻儿信未通”更多的是代同志立言,代下级立言。换言之,这首诗中的抒情主人公不局限于作者个人。这一联在对仗上,出句的“鸿音”与对句的“信”意思犯复,不考究,这是一时兴到,不计工拙,不必苛求。
“满宇频翘望,凯歌奏边城。”两句写捷报传来,使人们感到团圆为期不远。上句由中秋节祈盼团圆的节俗,为所有思念亲人的同志们写心,“满宇”云云,也可以说将普天下人包举在内。这一句写得很好,使人联想到唐宋诗词名句如“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若虚《望月怀远》)、“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等等。下句即末句紧扣诗题,写“喜闻捷报”,是曲终奏雅,联系上句,其言外之意是:同志们与家人的团圆,人民军队与老乡们的团圆,应该为期不远!
这首五律在抒情上很节制,喜不形于色,最能体现一个统帅的大度、雅量和信心。全诗起承转合分明,首联秋高气爽,是起;颔联中秋见月,是承;颈联言若有憾,是转;尾联实深喜之,是合。虽然作者自谦对五律从来没有学习过,但所有的好诗都在告诉他怎样写,因此,才会有这样一首道地的五律。
参考资料:
1、杨胜群.且行“秦塞”漫吟哦——毛泽东《五律·喜闻捷报》臆说[M].党的文献,1997(1):40-42.
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毛泽东。毛泽东(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题林塘别业。明代。童轩。林塘多胜趣,云物四时幽。山色供诗料,波香引钓钩。高原收鸭脚,浅渚摘鸡头。剩有烟霞癖,无烦使者求。
旷庐遣兴二首 其一。清代。王季珠。百年伟业付空谈,独有闲情不尽含。种德无功馀腐气,翻书有味比饴甘。崎岖路易欺疲马,继续丝还吐老蚕。近审中朝朋辈少,一枝春未递封函。
答昼上人止谗作。唐代。孟郊。烈烈鸑鷟吟,铿铿琅玕音。枭摧明月啸,鹤起清风心。渭水不可浑,泾流徒相侵。俗侣唱桃叶,隐士鸣桂琴。子野真遗却,浮浅藏渊深。
送唐道。宋代。沈辽。潇湘一片云,翩翩上南岳。不依涧底石,欲引瑶台鹤。乘风出崖峤,带月萦林薄。若会洪崖生,为求金鼎药。
次韵宿西山。元代。戴良。旦棹东湖澨,暝策西山麓。林光漏月清,水影漾天绿。初风革故和,穷律转新肃。悲来攒人怀,山房不成宿。
又和二绝句。宋代。杨万里。一冬寒不到深山,岂有春来更会寒?幸自趁晴行脚好,却嫌沙入破鞋间。
西山避乱三首 其二。金朝。王元粹。野宿不得晓,飞霜沾敝袍。空山凝寒色,天边星月高。忆昨离鄂城,数家同遁逃。穿林恐相失,前后闻呼号。避乱但欲远,焉知登顿劳。俯临万仞壑,性命轻鸿毛。
至泗即天长独归叙别照邻。宋代。韦骧。长淮十月北风高,判袂临津首屡搔。草草旅装方揽辔,勤勤别酒更持螯。扁舟君去良多况,间道子归岂惮劳。行矣馀杭期会在,早来江上看寒涛。
宫词和工科林粹夫韵二首 其一。明代。王缜。柳媚莺娇斗早春,长门风景一时新。自从春去无消息,孤负长门作赋人。
次韵徐念道琼台泂酌亭两绝 其一。宋代。李光。笙箫杳渺鹤徘徊,嬴女时应下玉台。莫问三山在何许,更寻方丈与蓬莱。
杂曲歌辞 少年子。唐代。李白。青云年少子,挟弹章台左。鞍马四边开,突如流星过。金丸落飞鸟,夜入琼楼卧。夷齐是何人,独守西山饿。
浪淘沙·其七。唐代。刘禹锡。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青鞋藜杖破层云,胜日犹能眼界新。窣堵已摧豪士手,狻猊犹现法王身。
寺藏松竹疑无地,路接烟霄不到尘。车马憧憧城市客,举头相望几由旬。
清明前一日与客自光孝登般若庵观铁塔旧基因至铁狮顶。宋代。韩元吉。青鞋藜杖破层云,胜日犹能眼界新。窣堵已摧豪士手,狻猊犹现法王身。寺藏松竹疑无地,路接烟霄不到尘。车马憧憧城市客,举头相望几由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