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太白楼。明代。王世贞。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欲觅重来者,潺湲济水流。
参考资料:
1、金性尧.明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369-370
2、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0-122
这首诗大约作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此时王世贞在北京任刑部员外郎,借出差机会回太仓探亲,这年秋天,从运河乘船北上,途经济宁州(今山东济宁),登太白楼,因有此作。
参考资料:
1、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0-122
2、钱仲连 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615-617
此时王世贞与李攀龙主盟文坛,名重天下。登太白楼,追寻前朝天才诗人的足迹,心中有很多感想。所以,诗的一开头就写当年李白登楼情景:“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不称“李太白”而称“李供奉”,称李白刚刚去职的官衔,这就巧妙地交代了李白登楼的时间和背景,李白到山东任城,是在任翰林供奉之后,并说明他虽然被“赐金放还”,却满不在乎,照样地纵情诗酒,放浪山水之间。“长啸独登楼”,“长啸”是魏晋时代阮籍嵇康的名士风度撮口发出悠长情越的声普。这个细节描写,突出了李白的潇洒风神。一个“独”字,更写出其超逸不群和“眼高四海空无人”的气概。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座本来不为人注意的济宁南城小楼,一经大诗人“垂顾”,从此百代留名了。这里流露了王世贞景慕、缅怀李白之情,在无限景慕中,也隐隐蕴蓄着作者追踪比附之意。王世贞此时想的是:当年李太白垂顾此地,百代留名,我王世贞如今也来步他的后尘了。明里是颂扬前贤,暗里寄寓着个人的抱负。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王世贞写自己登楼望断天涯的情景。可是诗人笔下之景,并非全是济宁城楼即目所见,而更多的是作者心中想像的一种海阔天高的境界。此时登上太白楼的王世贞思接千载,多么想与才华盖世的李太白精神上千古相接。于是,他也像李白那样,运用充满神奇幻想的浪漫主义笔法表现自己对这位天才诗人的神往。李白《登太白峰》:“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王也贞在登临凭吊之际,也进入李自写的那种幻觉境界:仰望海天,明月当空,曙光朦陇,仿佛自己也听到诗仙李白的召唤,即将凌虚乘风而去,进入天界之门,去与他“相期邀云汉”了。
当他猛然从幻境中清醒过来时,又从天上跌落尘寰,不禁产生一种失落感。他感叹:像李白这样的夭才多少年才出一个,酒楼啊酒楼,自李白光临之后,还会有像他这样的人再来登临,使酒楼重新蓬壁生辉么?“杯欲觅重来者,潺缓济水流。”他心潮澎湃,望着东流入海的济水出神:那i滔滔江水啊,洪波涌起,后浪逐前浪,一浪高一浪。“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类发展史文学发晨史,也是这样。他感咽的神清中,大有“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几百年”之慨。
这首《登太白楼》写作上一个显著的特色,把李白当年登楼和自己今日登楼捏合到一起写,明写大白,暗写自己,写得极有才情,极富个性,表现了王世贞敢于与李白攀比的雄心、气魄,李贽称王世贞“少年跌宕,······气笼百代,愈不可一世”(《藏书》卷二十六)。王世贞这种个性,在这首诗中表现得很突出。这首诗写得也像李自,海阔天空,气条调古,颇得李白诗歌之韵。
参考资料:
1、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三):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0-122
2、钱仲连 等.元明清诗鉴赏辞典(辽金元明):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615-617
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王世贞。王世贞(1526年-1590年)字元美,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汉族,太仓(今江苏太仓)人,明代文学家、史学家。“后七子”领袖之一。官刑部主事,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卒赠太子少保。好为古诗文,始于李攀龙主文盟,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聘齐经孟尝君墓诗。南北朝。陈昭。薛城观旧迹,征马屡徘徊。盛德今何在,唯馀长夜台。苍茫空垄路,憔悴古松栽。悲随白杨起,泪想雍门来。泉户无关走,鸡鸣谁为开。
宁宗皇帝挽诗二首。宋代。洪咨夔。德粹三灵接,功成万国雍。方培丰水芑,忽跨鼎湖龙。庙号追文考,陵名冠世宗。微臣趋觐晚,洒涕续车攻。
晨起。明代。谢廷柱。海日荡晨晖,湖边尚掩扉。梳头临竹槛,盥手坐苔矶。多病梅争瘦,清斋瓠摘肥。戴星驰驿路,往事是耶非。
松。宋代。陈宓。擎天端作柱,度汉可为梁。不受红尘涴,长依皦日光。风行气锭韵,雨过发真香。偏向闽中道,炎时散午凉。
献岁酬酢劳,郊坰未曾出。今与良朋偕,方知值人日。
东风动高怀,幽事期禅室。欢然集童冠,不暇计六七。
癸酉人日偕王础尘王新侯王立安过石公精舍惠州王使君紫诠挈其诸孙已先在同登怀古楼即事作。清代。陈恭尹。献岁酬酢劳,郊坰未曾出。今与良朋偕,方知值人日。东风动高怀,幽事期禅室。欢然集童冠,不暇计六七。长文抱着车,荀彧幼在膝。入林钟乍鸣,清梵磬未毕。隔篱辨主宾,近牖闻琴瑟。石径绝纤埃,板桥度残蔤。登楼一舒眺,日月飞何疾。万古浩茫茫,天步无停跸。石门犹汉垒,香浦非前率。陇亩半青黄,沧波一洄潏。寒花采玉兰,圃树攀霜橘。老大习酸辛,稚子甘崖蜜。聊为虎溪笑,且试玄卿笔。即事非古今,至道忘儒佛。询知吏为隐,亦有民名逸。冀留金石篇,来者为可述。
送强甫赴惠安六言十首。宋代。刘克庄。予夺平生足矣,痛痒以身体之。薤本何须先拔,蒲鞭不可妄施。
江行俳体十二首。明代。钟惺。鸣榔打鼓暮乘潮,借得官舟胜客船。奴子暂时聊意气,朋从此日也逍遥。公然躭首横银榜,无数渔罾避画桡。睡醒却询瓜步岸,长年前指广陵桥。
暮归沙堤。明代。王恭。十里黄沙海上头,数株榕叶半沧洲。西风禾黍平侵户,落日云山远带楼。雁影萧萧孤笛暮,砧声杳杳几家秋。候门稚子牵衣笑,不省微霜著敝裘。
杨太孺人贞寿卷 其三。明代。姚思虞。肠断藁砧老更悲,直从万古奠坤维。岁寒独许苍松秀,花满欣瞻玉树奇。慷慨存孤真气概,从容成事胜须眉。表闾立楔非言报,取次龙函焕母仪。
故赵王属赠黄门侍郎上官公挽词二首。唐代。宋之问。韦门旌旧德,班氏业前书。谪去因丞相,归来为婕妤。周原乌相冢,越岭雁随车。冥漠辞昭代,空怜赋子虚。绿车随帝子,青琐翊宸机。昔枉朝歌骑,今虚夕拜闱。柳河凄挽曲,薤露湿灵衣。一厝穷泉闭,双鸾遂不飞。
春吟 其五。宋代。韩淲。菜传新绿发生时,花簇轻黄碎小枝。日下时看粉蝴蝶,背人惊斗忽参差。
淮南道中。宋代。曾肇。四山蓊郁气朝隮,晚雨廉纤未有泥。鸭绿几寻塘水浸,鹅黄一段稻秧齐。幽花布地金钱小,野蔓萦林翠幄低。满目淮南风景好,不堪时听子规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