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

塞下曲朗读

《塞下曲》是明代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日落五原塞,萧条亭堠空。
汉家讨狂虏,籍役满山东。
去年出飞狐,今年出云中。
得地不足耕,杀人以为功。
登高望衰草,感叹意何穷。

译文:
太阳西沉在五原塞,寂寞的亭堠空无一人。
汉族人民去讨伐狂妄的敌虏,籍役满山东。
去年他们出征时是英勇的将领,今年他们奔赴云中。
然而得到的土地不够耕种,他们将杀敌作为功绩。
他们登上高山望着凋零的草木,感叹着无尽的意义。

诗意和赏析:
《塞下曲》描绘了明代时期塞外边境的凄凉景象和壮士们的辛苦奋斗。诗中的五原塞是指中国北方边陲的军事要塞,日落时分的凄凉氛围表达了战争和边境防守的残酷现实。

诗中提到汉家讨狂虏,指的是明代时期汉族人民奋勇讨伐北方游牧民族的敌人,为了保卫国土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籍役满山东意味着征战的士兵和战马遍布山东地区,展现了战争的广泛影响。

诗人通过表达士兵们的辛劳和牺牲,暗示了国家的困境和人民的苦难。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奋斗,但得到的土地却不足以维持生计,将杀敌作为功绩。这反映了战争对农民的冲击和社会的不稳定。

诗末的登高望衰草,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切感叹。他站在高处俯瞰着凋零的景象,思考着战争的无尽意义和带来的伤害。整首诗以凄凉的氛围和悲切的情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体现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高启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高启朗读
()

猜你喜欢

悲哉苍天胡有知,遥遥瘴海无还期。
丈夫生男不如女,人间安用吾生为。
黄金横腰矜气焰,猩猩笑人唇未敛。
狂呼九关死不开,痛极慷慨思伏剑。
()

三年西湖边,薄宦良衮衮。春风我欲归,龙井不惮远。

结客试幽寻,山深恨来晚。

()

玉食珍羞不谓荣,箪瓢陋巷岂为贫。
亭亭当当无偏倚,宇宙纲常任自身。

()

七国三边未到忧,
十三身袭富平候。
不收金弹抛林外,

()
壁立峥嵘万仞峰,骑鲸俄蜕葛陂筇。
空流诗句传千古,今在蓬莱第几重。
岩上胜游成幻梦,壁间遗迹暗尘容。
山僧好把纱笼护,莫学暗黎饭后钟。
()
庭柏阴阴昼掩门,乌知有赦闹黄昏。
汉宫自种三生福,楚客还招九死魂。
纵有锄犁及田亩,已无面目见丘园。
只应圣主如尧舜,犹许先生作正言。
()

顾兹蓬蔚,厕根兰陂。膏泽虽均,华不足披。逮春不茂,未秋先萎。

子濯鳞翼,我挫羽仪。愿言难常,载合载离。昔游禁闼,祗畏夕惕。

()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踏歌声 一作: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却有晴 一作:还有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