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下曲。明代。高启。日落五原塞,萧条亭堠空。汉家讨狂虏,籍役满山东。去年出飞狐,今年出云中。得地不足耕,杀人以为功。登高望衰草,感叹意何穷。
《塞下曲》是明代诗人高启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日落五原塞,萧条亭堠空。
汉家讨狂虏,籍役满山东。
去年出飞狐,今年出云中。
得地不足耕,杀人以为功。
登高望衰草,感叹意何穷。
译文:
太阳西沉在五原塞,寂寞的亭堠空无一人。
汉族人民去讨伐狂妄的敌虏,籍役满山东。
去年他们出征时是英勇的将领,今年他们奔赴云中。
然而得到的土地不够耕种,他们将杀敌作为功绩。
他们登上高山望着凋零的草木,感叹着无尽的意义。
诗意和赏析:
《塞下曲》描绘了明代时期塞外边境的凄凉景象和壮士们的辛苦奋斗。诗中的五原塞是指中国北方边陲的军事要塞,日落时分的凄凉氛围表达了战争和边境防守的残酷现实。
诗中提到汉家讨狂虏,指的是明代时期汉族人民奋勇讨伐北方游牧民族的敌人,为了保卫国土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牺牲。籍役满山东意味着征战的士兵和战马遍布山东地区,展现了战争的广泛影响。
诗人通过表达士兵们的辛劳和牺牲,暗示了国家的困境和人民的苦难。他们为了国家的利益而奋斗,但得到的土地却不足以维持生计,将杀敌作为功绩。这反映了战争对农民的冲击和社会的不稳定。
诗末的登高望衰草,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切感叹。他站在高处俯瞰着凋零的景象,思考着战争的无尽意义和带来的伤害。整首诗以凄凉的氛围和悲切的情感揭示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体现了作者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反思。
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高启。高启(1336-1373)汉族,江苏苏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诗人,与杨基、张羽、徐贲被誉为“吴中四杰”,当时论者把他们比作“明初四杰”,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字季迪,号槎轩,平江路(明改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洪武初,以荐参修《元史》,授翰林院国史编修官,受命教授诸王。擢户部右侍郎。苏州知府魏观在张士诚宫址改修府治,获罪被诛。高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余羁秣陵乞休累疏而格于新令郁郁之怀伏枕增。明代。丰坊。悲哉苍天胡有知,遥遥瘴海无还期。丈夫生男不如女,人间安用吾生为。黄金横腰矜气焰,猩猩笑人唇未敛。狂呼九关死不开,痛极慷慨思伏剑。呜呼一歌兮谁忍歌,秋风号动沅湘波。¤
分韵得晚字。宋代。韩淲。三年西湖边,薄宦良衮衮。春风我欲归,龙井不惮远。结客试幽寻,山深恨来晚。
孟子·大丈夫。宋代。陈普。玉食珍羞不谓荣,箪瓢陋巷岂为贫。亭亭当当无偏倚,宇宙纲常任自身。
富平少候。唐代。李商隐。七国三边未到忧,十三身袭富平候。不收金弹抛林外,却惜银床在井头。彩树转灯珠错落,绣檀回枕玉雕锼。当关不报侵晨客,新得佳人字莫愁。
题清水寺。宋代。曾从龙。壁立峥嵘万仞峰,骑鲸俄蜕葛陂筇。空流诗句传千古,今在蓬莱第几重。岩上胜游成幻梦,壁间遗迹暗尘容。山僧好把纱笼护,莫学暗黎饭后钟。
己未十月十五日狱中恭闻太皇太后不豫有赦作。宋代。苏轼。庭柏阴阴昼掩门,乌知有赦闹黄昏。汉宫自种三生福,楚客还招九死魂。纵有锄犁及田亩,已无面目见丘园。只应圣主如尧舜,犹许先生作正言。
答陆士衡诗。魏晋。潘尼。顾兹蓬蔚,厕根兰陂。膏泽虽均,华不足披。逮春不茂,未秋先萎。子濯鳞翼,我挫羽仪。愿言难常,载合载离。昔游禁闼,祗畏夕惕。今放丘园,纵心夷易。口咏新诗,目玩文迹。予志耕圃,尔勤王役。惭无琬琰,以詶尺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