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感事二十六首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朗读

《天津感事二十六首》是宋代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水流任急境常静,
花落虽频意自闲。
不似世人忙里老,
生平未始得开颜。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邵雍对于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诗中以水流和花落作为隐喻,表达了自然界的安宁和自由自在,与人们繁忙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通过观察自然,反思自己的生活状态,并表达了对于追求内心宁静和快乐的渴望。

赏析:
1. 对比手法:诗中通过对水流和花落的描写,与人们繁忙的生活进行对比,突出了自然的宁静和自由与人们的忙碌疲惫之间的差异。这种对比使得诗词更加凸显了作者对内心宁静和自在的向往。

2. 深入人心的思考:诗中的“不似世人忙里老,生平未始得开颜”表达了作者对于人们忙碌生活的反思。作者认为忙碌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快乐与满足,而是使人逐渐老去而内心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与开怀。这种对于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引发了读者对于自己生活状态的思考。

3. 渴望内心宁静:诗中的“水流任急境常静,花落虽频意自闲”表达了作者对于内心宁静的渴望。作者希望能够像水流一样,在急流中保持宁静,在花落时保持从容自在。这种渴望也反映了邵雍对于人生境遇的独特见解,以及他对于内心平静和自由的追求。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于内心宁静和快乐的向往,以及对于忙碌生活的反思。通过与自然对比,诗人希望唤醒人们对于内心真正需要的思考,并呼吁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在。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朗读
()

猜你喜欢

旧雨西风卷。便重经、天荒地老,此情难遣。剩粉遗香留得在,两袖三生红泫。

谁擘破、同心珍茧。分付鲛人和泪织,一丝丝、扣入冰花浅。

()

凿木前人制,收泉易卦称。天机无害道,人巧合成能。

壤脉涓涓出,川流搰搰升。入晴常作雨,当暑欲生冰。

()

一片青山倚剑天,往时曾此梦凌烟。白头似雪休看镜,明月如弓又上弦。

虎项班超飞食肉,雁书苏武卧吞膻。闻君梅里成归计,为我前滩唤钓船。

()

瘦日摇晶光,险风吹沆瀣。舟行黯淡滩,顿觉宇宙隘。

轩然大波来,巍峨拥山砦。横从互舂撞,白浪喧百派。

()

相逢怕觅闲文字,替卿疗可春病。难道才人,风风雨雨,埋却半生幽恨。

维摩消损。有如愿天花,泥人出定。一样中年,万千心绪待重整。

()

蓝布衫儿,墨紬裙子,未要艳妆明抹。小小吴舠,山平水软,略昉鸱夷一舸。

待月上,清风细,无眠傍人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