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辽水。唐代。王建。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各与题本乡。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王建在贞元(唐德宗年号,785—805)年间曾在幽燕一带度过了十多年的戎马生涯,对边疆战士的生活极为熟悉,十分同情他们的痛苦,这首诗便揭露了唐王朝远征高丽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渡辽水,此去咸阳五千里。”这两句写出征的战士背井离乡,长途征战。
“来时父母知隔生,重著衣裳如送死。”“隔生”之感、“送死”之别深刻地揭示了唐代对外战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父母与儿子、妻子与丈夫、小孩与父亲的生离死别,正是源于统治者的这些对外侵略战争。
“亦有白骨归咸阳,营家(一作‘茔冢’)各与题本乡。”这两句体现了远征之人的思乡之情,即使死了也不忘家乡,希望落叶归根。句中的“白骨”与“茔冢”都是战争留下的凄凉的遗物,是残酷战争的见证。凄凉的遗物与思乡之情融汇在一起,让人伤感莫名,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的控诉与愤慨。
“身在应无回渡日,驻马相看辽水傍。”死的尚有“白骨”“归咸阳”,活着的只能隔着辽水空望家乡。他们只能期望有一天战死沙场后,自己的遗骸能够被幸运地送回长安。远征战士的悲哀,在这字里行间表现得很浓烈。
此诗笔力遒劲,意境苍凉,读来令人心摧骨折、肝肠欲绝。
参考资料: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328页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王建。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浒墅关怀王百谷。明代。徐熥。枫桥西下夕阳斜,重到关门问酒家。记得当年分别处,一船秋色载黄花。
五言集句十首 其七 早春江行夜泊寄忆豫章诸游好。明代。卢龙云。一路经行处,波澜动远空。乱山春霭里,残漏雨声中。风俗因时见,心期此夜同。人分千里外,忍对百花丛。
题牡丹图。明代。伍瑞隆。谁将颜色领春光,竞说开元第一妆。独有佳人雪肌骨,亭亭清影月中芳。
送梵才大师归天台。宋代。元绛。责垂忧多两鬓斑,十年长梦赤城山。何时得似净名子,潄石眠云恣意閒。
宁国寺。宋代。洪适。几日山南北,端期汗漫游。水痕秋雨过,竹色晓烟收。宦海何时了,僧房为少留。却寻归去路,馀兴谩回眸。
祭芭蕉龙。清代。牛焘。藤树密重重,灵蕉带雨浓。何人曾梦鹿,此地旧潜龙。云气终朝幻,泉源一脉钟。神来无殿宇,山半绿苔封。
浣溪沙。宋代。虞集。江上秋风日夜生。萧萧两鬓葛衣轻。芭蕉丛竹共幽情。病骨不禁湘簟冷,梦魂犹似玉堂清。画檐疏雨过三更。
建康六感·梁。宋代。刘子翚。开图属英睿,失国由昏懦。斯人异前修,拨乱旋致乱。轻刑下益肆,厚爵臣弥叛。聪明驰万机,精苦徒宵旰。凤冕敬方袍,鸾旗游彼岸。悠然弃从怀,临机复难断。那知千佛力,不纾一寇难。酒色覆商周,神仙荡秦汉。趋亡固多轨,荒迷卒同贯。微圣常鲜终,抚岫三慨叹。
居厚弟改提举鸿禧一首。宋代。刘克庄。召来未及拥青绫,麾去何妨拄赤藤。粉署冯唐无辈行,镜湖贺老有交承。吏柂月给幫虚设,客怪冰衔字稍增。犹胜毫州前管辖,鬒毛秃尽欲归僧。
春半桃李盛开。宋代。陈宓。缟裙练帨映丹霞,默默无言不自夸。陌上行人重回首,一年春事数朝花。
画鸡。明代。唐寅。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裁 一作:戴)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汴中逢殷文仪将赴蒲州省乃兄刺史二首 其一。明代。顾璘。异域逢君感乱离,春残何处见花枝。江南纵有池台在,不似当年对酒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