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至怀归诗。南北朝。江淹。帐然集汉北,还望岨山田。沄沄百重壑,参差万里山。楚关带秦陇,荆云冠吴烟。草色敛穷水,木叶变长川。秋至帝子降,客人伤婵娟。试访淮海使,归路成数千。蓬驱未止极,旌心徒自悬。若华想无慰,忧至定伤年。
江淹早岁以一介寒士受知于宋建平王刘景素,景素爱好文学之士,江淹在南兖州做过景素的僚属,后淹因事系狱,自狱中上书,“景素览书,即日出之”(《南史》本传)。景素出镇荆州,江淹从之镇,其时约当公元472年(明帝泰豫元年)至公元474年(后废帝元徽二年)间,江淹集中写荆山汉水风物的诗即作于这几年。
全诗十六句,前八句着重写景,绘出关山重叠、烟水苍茫的秋色图卷;后八句转向抒情,抒发归路迢递、飘零自伤的忧思情怀。首联总领写景,开头即以“怅然”点明此行抑郁惆怅的心境,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汉北”则交代地点。诗人回首眺望“岨山田”,触景生情,引出了这篇诗章。“沄沄”,水流回转貌,如《楚辞》中汉王逸《九思·哀岁》云:“窥见兮溪涧,流水兮沄沄。”此联写群山绵延,高下参差,溪涧沟壑,纵横错互的景象,气势壮观雄伟。“沄沄”状水之蜿蜒曲折,“参差”写山之错落耸峙,“百重”以对“万里”,均形容其广袤。此联从不同的方面写出了荆襄山水博大雄奇的姿态。
如果说上联是写其全貌的话,那么下一联则进一步从地理形势上烘托出景物的特色。诗人的眼光已不局限于荆襄一地,而是放眼远眺,神游故国,西北至秦陇,东南至吴越。荆山居江汉平原之西鄙,雄关险隘,屏障楚地,迤逦至西北则是秦岭大巴山和黄土高原,而江汉平原又如同通向长江三角洲的门户,河川网络犹如血脉相连。这一联概括了荆襄江汉在地理上的重要地位,实有深意存焉,这一点在下面再加揭示。从用笔看,这一联也是工整的对偶,动词“带”与“冠”尤为传神,前者展现了层峦逶迤的壮阔景象,后者描画出浮云笼罩的南国风光。出句以雄关绝塞表现出苍茫凝重的格调,而对句则以云烟连绵传达出旖旎曼妙的情思,这一对比如同宋代山水画中荆浩、关仝的叠嶂丘壑之于董源、巨然的淡烟轻岚,色彩迥异的意象构成的对偶,避免了合掌雷同,收到了相反相成的效果。
下一联笔势收拢,又落到了眼前的草木之上。草色转为枯黄,好像将原来的翠绿收藏起来了,故谓之“敛”;“穷水”乃荒远之水,它与草色共同构成了一个秋气肃杀的意境。“木叶”句令人想起《九歌·湘夫人》中的名句:“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而“变”的修辞又令人忆及谢灵运《登池上楼》中的警策:“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木叶纷纷坠落,改变了原先水木交映的河上景色,此处妙在将“变”用作使动词,造语不同凡响。事实上整个这一联都有模拟谢诗的痕迹,虽然彼写春景,此拟秋色,但都表现出星移物换的微妙变化。当然江淹之句难以与谢诗的自然天成相比拟,其得之模拟,终落第二义。“文通诗体总杂,善于摹拟”(钟嵘《诗品》),于此可见一斑。
“草色”一联已暗逗秋意,到“秋至”一句则点明秋天的来临。这一句也是化用《湘夫人》中开头的句子:“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这两句在《湘夫人》中原与上引的两句紧相衔接。这里,在表现秋色由晦转明时,诗人通过化用的意象成语的内在联系,使诗的上下两半意脉贯通,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部分。诗人宦游他乡,故以“客人”自称;“伤婵娟”则是悲伤帝子在此清秋时节降临水边,伶俜飘零。“目眇眇兮愁予”,她那忧伤的目光使诗人油然而生同病相怜之情。“婵娟”,姿态美好貌,在此指代帝子,亦即神女。江汉间流传着许多惝恍迷离的神话传说,像郑交甫于汉皋遇二神女,解佩相赠之事即是其一。据《水经注·沔水》载,襄阳县北之方山,“山下水曲之隈,云汉女昔游处也,故张衡《南都赋》曰:‘游女弄珠于汉皋之曲。’汉皋即方山之异名也。”可见诗人化用楚辞并非凿空而道、无中生有,而是切合其地方人文特色的。
下一联写其欲归不成,归途漫漫之感。“试访”犹言“欲访”;“淮海使”,扬州的地方长官。东晋以还,北人南迁,多聚居于扬州一带,所谓的侨置州郡也多设于此。史载江淹“起家南徐州从事”,又曾“随景素在南兖州”,“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南史》本传),上述两个侨置州在刘宋时即以京口、广陵为治所,诗人故将淮海视为自己的故乡。“蓬驱”句以蓬草自况,蓬草的飘转不定正如其无止境的游宦生涯。飘蓬的意象由来已久,而建安诗人尤喜用之,如曹植的《杂诗》云:“转蓬离本根,飘飘随长风。何意迥飚举,吹我入云中。高高上无极,天路安可穷!”几可作此句诗的注脚。“旌心”即心旌,语出《战国策·楚策》,意谓中心不安如悬挂的旌旗飘摇不定。“徒自悬”犹言内心的悬念不安只是自费苦心,徒劳无益。此处诗人也有其言外之意,且留待下面一并交代。
最后一联感叹岁月蹉跎,忧多伤身。“若华”犹言“若英”,即若木之花。若木是神话中生长于西方日入处的树木。《山海经·大荒北经》称:“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郭璞注:“生昆仑西,附西极,其华光赤下照地。”若木之光华后人也用来指时光。《离骚》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屈原的举动,据王逸的解释,是“折取若木,以拂击日,使之还去”,“或谓拂,蔽也,以若木鄣蔽日,使不得过也”(《楚辞章句》)。总之,都是挽留光阴之意。诗人在此感叹,光阴如逝水无情,即使想借助若木加以挽留,也是徒劳无谓,忧思丛集,只会使自己伤神减寿。诗的最后这种深沉的忧伤与开头的“怅然”相呼应,令读者久久回味。
那么诗人的忧伤又是因何而生的,联系其身世遭遇就不难明白这种感情的内涵。他对刘景素深怀知遇之感,此时正随刘在荆州任上。荆州地处上游,为扼制东南的军事重镇,刘在僚属的劝唆下图谋反叛,江淹苦谏而景素不纳。谏云:“殿下不求宗庙之安,而信左右之计,则复见麋鹿霜露栖于姑苏之台矣。”(《梁书》本传)殷鉴不远,东晋桓玄据荆州谋反即遭败亡,诗人预感到景素覆灭的下场,因而悲从中来,不能自已。后来景素移镇京口,果然兵败被杀,江淹则因受贬而幸免于难。所谓“旌心徒自悬”正表现出诗人苦谏不从的忧虑。
前人称江淹之诗“悲壮激昂”(李调元《雨村诗话》),“有凄凉日暮,不可如何之意”(刘熙载《艺概》),洵为的论。此诗前半写山河之壮伟,地势之重要,本应是拱卫中枢的屏藩,现在却酝酿着一场动乱,故后半倾诉出深沉的忧伤,其中既有身世感怀,又有国事之慨。深沉的忧思与雄峻的山河相为表里,故有悲壮之气。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诗人多处化用了楚辞的意象与成语,这不光是一个修辞问题,更主要的是诗人与屈原的情思相通。荆州治所江陵即为楚之郢都,屈原青年时代被谗去郢,即向北流浪,至于汉北,所谓汉北即樊城一带(据林庚考证,参见其《民族诗人屈原》一文)。这和江淹所处的地域正好吻合,屈原的忧国伤时不能不激起诗人的共鸣。江汉流域的地理环境、人文传统为诗人的感情提供了一个合适的载体,他之化用楚辞也就十分自然,由此也增强了全诗的悲剧色彩。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
江淹。江淹(444—505),字文通,南朝著名文学家、散文家,历仕三朝,宋州济阳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江淹少时孤贫好学,六岁能诗,十三岁丧父。二十岁左右在新安王刘子鸾幕下任职,开始其政治生涯,历仕南朝宋、齐、梁三代。江淹在仕途上早年不甚得志。泰始二年(466年),江淹转入建平王刘景素幕,江淹受广陵令郭彦文案牵连,被诬受贿入狱,在狱中上书陈情获释。刘景素密谋叛乱,江淹曾多次谏劝,刘景素不纳,贬江淹为建安吴兴县令。宋顺帝升明元年(477年),齐高帝萧道成执政,把江淹自吴兴召回,并任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大受重用。
颂古一百则。宋代。释正觉。第二头分悟破迷,快须攃手舍筌蹄。功兮未尽成骈拇,智也难知觉噬脐。兔老冰盘秋露泣,乌寒玉树晓风凄。持来大仰辨真假,痕玷浑无贵白珪。
春夕言怀。唐代。张泌。风透疏帘月满庭,倚栏无事倍伤情。烟垂柳带纤腰软,露滴花房怨脸明。愁逐野云销不尽,情随春浪去难平。幽窗谩结相思梦,欲化西园蝶未成。
偶成简任肃斋教论。元代。黄庚。百岁光阴一转蓬,晚年不与少年同。事因错处人方省,诗到穷时句始工。献赋未逢杨得意,邻才难遇杜司空。有时追忆升平事,犹道繁华是梦中。
饯行省郎中王君祥。宋代。王义山。以儒饰吏号通材,忽报曹装打叠回。个样归舟惟载月,若为送客只将梅。云凝春树何堪别,昼永甘棠待再来。无限依依怀渭水,揽衣不寝夜徘徊。
谒南海神庙。明代。王鸣雷。朱火位南离,灵命蕴川渎。极望见岛边,浩淼无崖屋。山翠下添流,日光上回浴。纵横起神异,须臾天地肃。鱼鸟失飞沉,岱岳失瞻瞩。日晚春云阴,江水寒且绿。芳香去垢秽,衣带长跪束。神在其左右,佑我东土族。人物无屯邅,及时播百谷。方春二三月,田女馈香粟。桂树为君舟,木兰为君毂。斿旂具旨酒,江汉遒百禄。天子遣使臣,远道以文祝。王其爱玉体,简命将斯复。老生心皇皇,入庙巡碑读。日暮松树鸦,点点引归目。
杂咏十首酬汪镇卿。宋代。林景熙。权臣坐偃月,弃官如飘蓬。及兹颠沛秋,翻然挺孤忠。一死未得所,纲罗挂秋鸿。渡淮已不食,蜕槁夷齐风。
远柳绿含烟,土膏才透。云海微茫露晴岫。故乡何在,梦寐草堂溪友。旧时游赏处,谁携手。尘世利名,於身何有。老去生涯殢樽酒。小桥流水,一树雪香瘦。故人今夜月,相思否。
感皇恩·远柳绿含烟。宋代。韩玉。远柳绿含烟,土膏才透。云海微茫露晴岫。故乡何在,梦寐草堂溪友。旧时游赏处,谁携手。尘世利名,於身何有。老去生涯殢樽酒。小桥流水,一树雪香瘦。故人今夜月,相思否。
念奴娇(淮上雪)。宋代。王以宁。天工何意,碎琼珰玉佩,书空千尺。箬笠蓑衫扁舟下,淮口烟林如织。飞观嶙峋,子亭突兀,影浸澄淮碧。纶巾鹤氅,是谁独笑携策。遥想易水燕山,有人方醉赏,六花如席。云重天低酣歌罢,胆壮乾坤犹窄。射雉归来,铁鳞十万,踏碎千山白。紫箫声断,唤回春满南陌。
五林方沈氏居。宋代。张镃。路转苍湾静者家,抱墙壁修竹舞檐斜。佛灯镜照无尽像,书馆池栽成行花。粗有田园真可乐,不维车服更何加,晚来清致因閒取,非故邀君一煮茶。
乙巳邵武建宁夜坐书呈诸公。宋代。陈普。高宗诚实梦傅说,傅说何尝梦高宗。鲐背图形满天下,柴门不启睡方浓。
淳熙二的春帖子词·寿圣明慈太上皇后合六首。宋代。崔敦诗。玉管和声度,金铺丽景迟。思齐文母圣,春日受春祺。
留饮于同年世和宅中命其子鼓琴为欢奉谢二绝且并招之 其二。明代。张吉。都将案牍委尘埃,半醉鼾鼾一觉回。我岂白云无意绪,玉人应肯抱琴来。
咏舞诗二首 其二。南北朝。萧纲。可怜称二八,逐节似飞鸿。悬胜河阳伎,暗与淮南同。入行看履进,转面望鬟空。腕动苕华玉,衫随如意风。上客何须起,啼乌曲未终。
和郑斋同年落叶诗 其四。清代。周绍昌。飘茵堕溷复沾泥,比似寒花命亦齐。踪迹偶同风聚散,音声莫辨省东西。鸱张远势凌鸦背,狼籍馀痕衬马蹄。百六运穷元会改,病株仍望及春荑。
拟香奁八咏 其一 黛眉颦色。元代。贝琼。才歌愁易敛,欲画思难任。雨过峰犹湿,春归柳未深。汉宫休竞学,秦镜莫重临。不是嫌施粉,翻疑病捧心。曲如天上月,纤似树头禽。尽日窥青锁,如何别到今。
戏柬刘效忠兵宪。明代。余继登。当年意气请长缨,笑领铜符徼外行。朔漠烽烟朝入塞,汉家都护夜谈兵。荒城日映旌旗色,古戍风传刁斗声。回首空闺人寂寞,流黄机上月华明。
哀宋君女阿归。明代。张羽。客来唤出最钟情,暂别谁知便隔生。昨日闽州书信到,伤心犹有阿归名。
喜迁莺。宋代。王千秋。春前腊尾。问谁会开解,幽人心里。映竹精神,凌风标致,姑射昔闻今是。试妆竞看吹面,寄驿胜传缄纸。迥潇洒,更香来林表,枝横溪底。谁为。停征骑。评蕙品兰,俱恐非同里。天意深怜,花神偏巧,持为翦冰裁水。拟唤绿衣来舞,只许苍官相倚。醉眠稳,尽参横月落,留连行李。
夜闻风雨。宋代。王之道。狂风横雨忽来鸣,半夜长亭客梦惊。想见海门春涨争,奔军百万听潮声。
蜂。唐代。李商隐。小苑华池烂熳通,后门前槛思无穷。宓妃腰细才胜露,赵后身轻欲倚风。红壁寂寥崖蜜尽,碧帘迢递雾巢空。青陵粉蝶休离恨,长定相逢二月中。
题画四首 其三。明代。胡应麟。窗北寒光露满,篱东暮色云低。地僻黄花自采,天空白酒谁携。
宝林寺。宋代。王申。千载宝林寺,清幽每往还。两潮岩上井,一塔寺中山。门对荒城冷,邻分古县闲。道人高处坐,役役笑尘寰。
钳头一章招华、杨诸公。明代。李邺嗣。忆向西台哭不禁,钳头此日续南音。冰城初筑君先入,剑树犹开我复临。干弱支天留士气,霜青薙草见臣心。重泉疑隔无多路,预逐香风梦去寻。
岁除吟。宋代。邵雍。半百已华颠,如今更皓然。自知为士子,人讶学神仙。风月难忘酒,云山不著钱。行年六十六,明月又添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