捣衣诗。南北朝。柳恽。孤衾引思绪。独枕怆忧端。深庭秋草绿。高门白露寒。思君起清夜。促柱奏幽兰。不怨飞蓬苦。徒伤蕙草残。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鹤鸣劳永欢。采菉伤时暮。念君方远游。望妾理纨素。秋风吹绿潭。明月悬高树。佳人饰净容。招携从所务。步栏杳不极。离堂肃已扃。轩高夕杵散。气爽夜碪鸣。瑶华随步响。幽兰逐袂生。踟蹰理金翠。容与纳宵清。泛艳回烟彩。渊旋龟鹤文。凄凄合欢袖。冉冉兰麝芬。不怨杼轴苦。所悲千里分。垂泣送行李。倾首迟归云。
柳恽以《江南曲》“汀洲采白苹,日落江南春”之句闻名后世。他的这首同赋闺怨的少年成名作《捣衣诗》中“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一联,也是不可多得的佳句。古人在裁制寒衣前,要将纨素一类衣料放在砧石上,用木杵捶捣,使其平整柔软。捣衣的劳动,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感情,因此捣衣诗往往就是闺怨诗的异名。六朝这类诗甚多,谢惠连的《捣衣诗》就曾受到钟嵘的称赞,其中有句云:“檐高砧响发,楹长杵声哀。微芳起两袖,轻汗染双题(额)。”可见古代捣衣的具体情景。
捣衣往往为了裁缝寄远。因此诗一开头便从感叹行人淹留不归写起:“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古代交通不便,南方水网地区,风波之险常是游子滞留不归的一个重要原因。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的原因是由于风波之阻,正反映出特定的地域色彩。两句中一“滞”一“淹”,透出游子外出时间之久与思妇长期盼归之切,而前者重在表现客观条件所造成的阻碍,后者重在表达思妇内心的感受,在相似中有不同的侧重点。
三四两句写深秋景色。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即陇头,系游人滞留之地。陇首或陇头的意象,在南北朝诗赋中常与游子的飘荡相联系,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广,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粱书》本传说:“恽少工篇什,为诗云:‘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王元长(融)见而嗟赏。”可见它在当时就被视为警语佳句。
五六句由第四句的驰神远想收归眼前近景:“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在呈现出深秋萧瑟凄寒景象的园圃中,晚归的鸟儿聚集栖宿;思妇的窗户下,唧唧的秋虫在断续悲鸣。“寒”点秋令,也传出思妇凄寒的心态;夕鸟之集,反衬游人不归;草虫悲,正透出思妇内心的悲伤。所见所闻,无不触绪增悲。
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
诗题为“捣衣”,但跟前面所引的谢惠连的《捣衣诗》具体描绘捣衣劳动的写法不同,除结尾处略点寄衣之事外,其它六句几乎不涉捣衣本题,表面上看似有些离题。实则首联揭出游人之淹滞远方,为捣衣之由,中间两联写景,为捣衣时所见所想,仍处处关合题目。只是此篇旨在抒写捣衣的女子对远人的思念、体贴,对捣衣劳动本身则不作正面描写。这种构思,使诗的意境更为空灵,也更富抒情色彩。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柳恽,字文畅,生于宋泰始元年(465年),卒于梁天监十六年(517年)。祖籍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南朝梁著名诗人、音乐家、棋手。梁天监元年(502午)萧衍建立梁朝,柳恽为侍中,与仆射,著名史学家沈约等共同定新律。以后在朝中,历任散骑常侍、左民尚书,持节、都督、仁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今广东广州)刺史。又“征为秘书监、领左军将军”。曾两次出任吴兴(今浙江吴兴县)太守,“为政清静,人吏怀之。梁天监十六年 (517年)卒,享年53岁。赠侍中,中护军。...
柳恽。柳恽,字文畅,生于宋泰始元年(465年),卒于梁天监十六年(517年)。祖籍河东解州(今山西运城),南朝梁著名诗人、音乐家、棋手。梁天监元年(502午)萧衍建立梁朝,柳恽为侍中,与仆射,著名史学家沈约等共同定新律。以后在朝中,历任散骑常侍、左民尚书,持节、都督、仁武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今广东广州)刺史。又“征为秘书监、领左军将军”。曾两次出任吴兴(今浙江吴兴县)太守,“为政清静,人吏怀之。梁天监十六年 (517年)卒,享年53岁。赠侍中,中护军。
岁暮山居杂感 其十四。明代。谢元汴。闭门深拔剌,落落少交知。勿涉恶溪水,长吟不肖诗。重华才子谱,元祐党人碑。所以萧升佐,能登季札祠。
大司成颜几圣率同舍招游裴园,泛舟绕孤山赏。宋代。杨万里。人间暑气正如炊,上了湖船便不知。湖上四时无不好,就中最说藕花时。
书金史后。明代。汤显祖。沧桑长共此山河,却为中原涕泪多。看到幽兰轩里事,依然流恨似宣和。
怡云山房诗。元代。杨维桢。东山之云英英兮,积白雪待曾冰兮,吾与云静时行而藏兮。东山之云灵灵疠二友风伯子雨江兮,吾与云动时止而通兮。
过海云院赠及长老。明代。高启。衲拥寒云老一丘,游方无梦转悠悠。茶香吹过前林晚,菜叶流来别涧秋。旧拂讲余悬壁上,残经定后落床头。紫藤坞里归逢雪,煨芋曾烦慰客愁。
楚义帝怀王孙心。明代。郭之奇。楚虽三户必亡秦,王孙自是可怜人。牧羊始罢旋驱鹿,蜂起诸雄各附鳞。楚后虽繇楚将立,范增奇计本从民。已教天下群趋楚,不比扶苏独诈陈。入关有约终如约,刘项从兹分暴仁。四海三年尊一帝,重瞳十罪表千春。兵皆缟素繇乡老,纪落丹青愧史臣。董公是日迟遮说,大义当年孰共伸。
村田景。明代。蒋冕。圈豕登盘酒满壶,高台红烛瑞烟敷。里巫唱罢拦门曲,新妇升堂拜舅姑。
赠贺兰栖真。宋代。张齐贤。日耕云耨杂芝田,洞府游多隐奉仙。耸秀万寻连翠峤,澄明一派接灵泉。凤书昔降幽居侧,鹤驾曾朝瑞日边。四海高名谁可并,赤松黄石好齐眉。
嬿婉辞。明代。谢肃。高楼有佳人,被服何赫烜。援琴发清弹,曲䀆思无限。夫君赴遐征,空床锦衾卷。不怨嘉会违,但忧芳岁晚。忆与君别初,蚕生及春暖。绤衣凄以风,君行犹未返。君心海中石,有力那可挽。妾心匣底镜,光华常不损。飘飘云中雁,双飞岂相远。愿言怀故欢,及时谐嬿婉。
山居幽趣断前诗句成。唐代。王翰。买得青山好,林居事事清。晚窗分竹色,夜枕落泉声。露滴琴书润,云随杖几生。未能脱簪笏,猿鸟漫忘情。
和周繇见嘲(一作和周为宪广阳公宴见嘲诗)。唐代。段成式。才甘鱼目并,艺怯马蹄间。王谢初飞盖,姬姜尽下山。缚鸡方角逐,射雉岂开颜。乱翠移林色,狂红照座殷。防梭齿虽在,乞帽鬓惭斑。傥恕相如瘦,应容累骑还。
玉岩有感。宋代。黄师参。游山苦无侣,独行亦自佳。不羡篮舆稳,软草供蒲鞋。小僧倚门问,客从何处来。长啸不复答,露坐面山隈。往谒玉岩翁,缟衣绝纤埃。祠宫蔽风雨,碑碣荒莓苔。四山壮幽閒,百感撄我怀。先生竟何之,山猿朝夕哀。出处非有意,于道相萦回。翁看岭表人,白骨漫成堆。所见明且哲,屡表乞归骸。伫立三太息,归思落日催。
冰雪轩为汪廷俊赋。明代。刘泰。雪洁冰清色混融,开轩晏坐玉华中。掬波洗砚流澌白,扫絮烹茶活火红。夜半交辉惟皓月,春来解冻有条风。呼儿简点梅消息,已漏寒香在水东。
送妻兄任以道赴房州竹山尉四首 其四。宋代。项安世。凄凉怕折腰,彼盖村夫子。谁能九层台,不用累土起。旌旗野色中,钲鼓霜风里。古来丈夫事,勿叹百僚底。
端午内中帖子词·皇帝阁。宋代。王珪。采丝缠粽动嘉辰,浴殿风生画扇轮。拂晓千门放金钥,玉阶还有谢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