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

春夜朗读

小窗兀兀守更残,案上诗书亦懒观。
频翦烛花听夜雨,尽垂帘影隔春寒。
破除梦幻从头了,安置身心向下看。
老子静中消日月,全然不似客长安。

高翥

高翥(1170~1241)初名公弼,后改名翥(音同“著”)。字九万,号菊磵(古同“涧”),余姚(今属浙江)人。游荡江湖,布衣终身。是江南诗派中的重要人物,有“江湖游士”之称。高翥少有奇志,不屑举业,以布衣终身。他游荡江湖,专力于诗,画亦极为出名。晚年贫困潦倒,无一椽半亩,在上林湖畔搭了个简陋的草屋,小仅容身,自署“信天巢”。72岁那年,游淮染疾,死于杭州西湖。与湖山长伴,倒是遂了他的心愿。...

高翥朗读
()

猜你喜欢

池花斗脸意如倾,砌草萦裾亦有情。蝉咽似羞歌串啭,蝶翻犹怯舞衣轻。

如渑桂醑欢难竭,和锡鸾膏恨转明。堕珥已酣齐客席,牵裳谁绝楚臣缨。

()
小雨流花急,香风随晚荷。
清天闻野磬,高木乱秋波。
人度红桥少,灯来溪径多。
幽冥间一坐,深恐负苍萝。
()

淮甸为寮日,私钱奉令时。同拚愞弱罢,争忍碎烦为。

报国存忠赤,逢人惜鬓丝。相从又相别,勋业迫男儿。

()
为儒欣出守,上路亦戎装。
旧制诗多讽,分忧俗必康。
开怀江稻熟,寄信露橙香。
郡阁清吟夜,寒星识望郎。
()

水榻年深坐欲穿,西斋萧散学安禅。石参药铫初分火,雪拥茶垆旋汲泉。

结驷不来蓬藋下,浮云犹傍曲肱前。惟有同官能问病,支离时诵养生篇。

()

()
适意平生水竹居,雌黄在手为藏书。
久看英子声名早,常恐良朋过往疏。
方喜安舆迎采袖,忽惊平陌走丧车。
青松翠柏新阡路,常使行人泪满裾。
()

百干相扶共一根,纷纷红蚁缀枝繁。春风不用歌行苇,但遣封培付子孙。

()

渠浪撼残星,飘然颺彩舲。
怀人送归客,短候续长亭。
望寺□垂组,还书待杀青。

()
二月仲春,久雨不晴。
云门一劄,德非有邻。
()

十年沧海上,辛苦赞戎机。帷幄筹虽在,辕门事已非。

黄金从百鍊,白璧竟全归。生死俱无憾,千秋仰德辉。

()

闻夜鹤。夜鹤叫南池。对此孤明月。临风振羽仪。伊吾人之菲薄。无赋命之天爵。

抱局促之短怀。随冬春而哀乐。懿海上之惊凫。伤云间之离鹤。

()
圯上求西舍,隆中买北邻。
种花行造化,移竹试经纶。
()

楠塘惠我河洛数,乃是易道之精微。圣贤出处元无异,独自焚香对伏羲。

()

兰臭同心步亦迟,拜君不遇待何时。肩随落日催蛙急,笛弄儿童跨犊归。

开口问渠人在否,摇头答我那能知。东风一路空回首,踏遍苍苔两屐泥。

()

南荡东陂水渐多,陌头车马断经过。
锺山未放朝云散,奈此黄梅细雨何。

()

龙停休忆柳垂堤,正喜高风集剩溪。
流水直随青嶂下,孤烟更在白云西。
村舂接响声相赴,浦树连云望自迷。

()

好学平生说仲舒,绛帷常坐五更馀。春来睡足三竿日,应是无人唤读书。

()
只道园林春未归,风前一夜柳花飞。
东皇自是繁华主,不用玄冥荐玉妃。
()

年少谁家傅粉郎,舞裙歌扇断人肠。当筵一道微风起,吹出罗衣贾女香。

()
寻人直到月坞北,觅鹤便过云峰西。
只今犹有疏野调,但绕莓苔风雨畦。
()

冥鸿迹在烟霞上,燕雀休夸大厦巢。名利最为浮世重,

古今能有几人抛。逼真但使心无著,混俗何妨手强抄。

()

相送出东门,生死各不知。人生匪金石,保有重会期。

酌酒尽今夕,中心多所悲。新好讵勿谐,猥未经岁时。

()

千盘风雨落高秋,有客能逢桂树留。碑镌夏王生绿字,书传周史拥青牛。

洞中列籍渑为酒,海上名山石作楼。明到星岩枫叶下,扶桑东望是丹丘。

()

季春天多阴,往拜慈母墓。恸哭长松根,声彻泉下土。

母没儿尚髫,儿啼母仍苦。儿长母不见,岁远益愁慕。

()

惟王首载春,岁行摄提格。青籥启蛰房,万物未甲坼。

长衔竞腰鼓,临望纪元夕。土牛送滕六,忽与谢仙迫。

()

近世无佳郡,中朝有此公。
再三疑坏证,第一是贪风。
野雪深耕耒,春苔蚀缿筒。

()
莫遣秋霞到晚园,怕将铅脸照成丹。
落英但可和冰嚼,□色惟宜带月看。
清似雪霜仍耐久,老于篱落不言寒。
一枝合是闲人插,四海知侬鬓已潘。
()

春风吹,白日飘荡无停时。明朝忽复见日出,青春不返那得知。

杨柳阴阴一径微,落花游丝双燕飞。桑落酒香碧玉壶,美人不来空我思。

()

家在湘源住,君今海峤行。经过正中道,相送倍为情。

心逐书邮去,形随世网婴。因声谢远别,缘义不缘名。

()

风雨逐云急,断霓明饮川。江头日欲暮,返照青林颠。

鸥鹭自俦侣,蒹葭相接连。平生江海志,对此却茫然。

()

宦情早淡岂无因,乱世诚难贡此身。移译泰西过百种,传经门左已千人。

自坚道力冥机久,不饮狂泉逐世新。坐对黄花微一笑,原来有味是能贫。

()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伤感,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