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泉养成龟

出自唐代王建的《七泉寺上方》,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yīn quán yǎng chéng guī,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长年好名山,本性今得从。
回看尘迹遥,稍见麋鹿踪。
老僧云中居,石门青重重。
阴泉养成龟,古壁飞却龙。
扫石礼新经,悬幡上高峰。
日夕猿鸟合,觅食听山钟。
将火寻远泉,煮茶傍寒松。
晚随收药人,便宿南涧中。
晨起冲露行,湿花枝茸茸。
归依向禅师,愿作香火翁。
()
名山:著名的大山。古多指五岳。指可以传之不朽的藏书之所。借指着书立说。
本性:(名)固有的性质或个性:江山易改,~难移。[近]天性。
尘迹:见'尘迹'。
麋鹿:1.麋与鹿。2.即麋。
老僧:年老的和尚。老和尚自称。
石门:春秋鲁城外门。借指贤者。控制水流的石闸。古代用于控扼要道的一种石砌防御工事。古道路名。隋唐时自四川盆地通向云贵高原的重要道路,在秦五尺道的基础上修筑而成,因路经今四川省高县境内的石门山得名。起自今四川宜宾,南抵云南曲靖,再通往昆明﹑大理等处。唐与南诏之间的交通,多经由此道。指古褒斜谷通道。在今陕西西南,道旁多摩崖刻石,以东汉的《石门颂》﹑北魏的《石门铭》最为著名。
青重重阴泉养成:1.培养而使之形成或成长。《吕氏春秋·本生》:“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他年十二岁上就游庠的,养成一肚皮的学问。”巴金《观察人》:“我养成了观察人的习惯。”2.教育。宋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宋曾巩《筠州学记》:“令汉与今有教化开导之方,有庠序养成之法,则士於学行,岂有彼此之偏,先后之过乎?”

《七泉寺上方》是唐代王建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名山的向往和在名山寺庙中的宁静生活的描绘。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长年好名山,本性今得从。
历经岁月的艰辛,终于得以去向仰慕已久的名山。
回看尘迹遥,稍见麋鹿踪。
回首看往昔的痕迹,虽然遥远,但仍能隐约看到麋鹿的足迹。
老僧云中居,石门青重重。
年老的僧人居住在云中,石门层层叠叠,青翠欲滴。
阴泉养成龟,古壁飞却龙。
幽暗的泉水孕育了神龟,古老的壁画飞舞着神龙。
扫石礼新经,悬幡上高峰。
僧人们扫除石头,朗诵新的经典,高峰上悬挂幡旗。
日夕猿鸟合,觅食听山钟。
白天和黄昏时分,猿猴和鸟儿在一起觅食,聆听着山谷传来的钟声。
将火寻远泉,煮茶傍寒松。
点燃火炉,寻找远处的泉水,与寒松为伴煮茶。
晚随收药人,便宿南涧中。
在晚上,随着收集草药的人,便在南涧小住。
晨起冲露行,湿花枝茸茸。
清晨起身,行走在露水中,花枝湿润而鲜嫩。
归依向禅师,愿作香火翁。
归依禅师,希望能成为一个敬香的信徒。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寺庙里平静而宁静的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名山和禅修生活的向往。诗中的山水景色和人物形象描绘细致入微,给人以清新宁静的感觉。诗中的修行者们在七泉寺上方的山林中过着宁静的生活,犹如置身于一幅山水画中。通过现实的描绘,使人们更加向往那种超脱尘世的生活。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王建

王建(768年—835年),字仲初,颍川(今河南许昌)人,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与张籍友善,乐府与张齐名,世称张王乐府。...

王建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