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与慈容同去留。宋代。释心月。轮数珠,泛莲舟。觉天云静,性海风休。以悲为心,救众生苦。以慈为眼,观众生忧。众生何忧,忧忘内修。众生何苦,苦於外求。故现宰官身,所说宰官法。不出乎尽忠孝,守名节,保禄位,教子孙,勿坠於箕裘。夫如是普门一十九类,楞严三十二应,熙怡微笑,唯唯点头。公堂日永篆烟浮,誓与慈容同去留。
《赵通判请赞观音》是宋代释心月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用数珠念经,坐在船上漂浮。感受到天空的宁静,海风也停息。心怀悲伤,为拯救众生的苦难。眼中充满慈悲,观察众生的忧愁。众生为何忧愁?忧愁因为忘记了内心的修行。众生为何受苦?因为沉迷于外在的追求。所以现在我以官员的身份,宣扬忠孝之道,守护名节,保持职位,教导子孙,不让他们堕落。正如普门的十九类人物,楞严经的三十二应,他们微笑着,点头称是。在公堂上,时间长久而烟雾飘浮,我发誓与慈容一同去留。
诗意:
这首诗词表达了作者对观音菩萨的崇敬和对众生痛苦的关怀。作者以悲悯之心拯救众生,以慈悲之眼观照众生的忧愁。他认为众生之忧源于忘记了内心的修行,受苦则是因为过于追求外在的物质欲望。诗中提到作者现在以官员的身份,弘扬忠孝之道,守护名节,保持职位,教导子孙,不让他们堕落。最后,作者发誓愿与慈容一同去留,表达了他对慈悲救度的承诺。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释心月的思想和情感。作者通过对观音菩萨的赞颂和对众生的关怀,传达了慈悲和善良的价值观。他呼唤众生要从内心修行,超越外在的功名利禄,追求真正的内心安宁与修炼。诗中的官员形象是作者对社会责任和道德价值的表达,他以正直和忠诚的行为影响他人,努力将善良和正义传递给子孙后代。最后的誓言表达了作者对于慈悲救度的坚定决心,将自己的行动与观音菩萨的慈悲相结合。
这首诗词虽然篇幅不长,但通过简练而深入的表达,传递了释心月对众生苦难的关怀和对修行道路的思考。同时,通过官员的形象和誓言,作者呼唤社会上更多的正直和善良,并将这种精神传递给后代。这种慈悲救度的情怀和对内心修炼的思考,在宋代的佛教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来的文化和信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
释心月。释心月(?~一二五四),字石溪,号佛海,俗姓王,眉山(今属四川)人。历住建康府报恩寺,能仁寺。理宗嘉熙二年(一二三八),入住蒋山太平兴国寺。迁平江府虎丘山云岩寺。淳祐六年(一二四六),入住临安府灵隐景德寺。十年,迁径山兴圣万寿寺。宝祐二年卒。为掩室禅师法嗣。有《石溪心月禅师语录》三卷、《传衣石溪佛海禅师杂录》一卷,收入《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