绸缪相好

出自宋代李曾伯的《沁园春 送李御带珙》,诗句共4个字,诗句拼音为:chóu móu xiāng hǎo,诗句平仄:平平平仄。
水北洛南,未尝无人,不同者时。
赖交情兰臭,绸缪相好,宦情云薄,得失何知。
夜观论兵,春原吊古,慷慨事功千载期。
萧如也,料行囊如水,只有新诗。
归兮。
归去来兮。
我亦办征帆非晚归。
正姑苏台畔,米廉酒好,吴松江上,莼嫩鱼肥。
我住孤村,相连一水,载月不妨时过之。
长亭路,又何须回首,折柳依依。
()
无人:没有人才。没有人;没人在。
不同者交情兰绸缪:(书)①(形)缠绵:情意~。②(动)见“未雨绸缪”。
相好:1.亲密;要好:与君相好日久。特指男女恋爱:与同村二妞相好。2.指恋爱的一方:你那相好又来了|二婶原是他的老相好。
得失:(名)①得益和损失;成功和失败:不计较个人~。②好处和坏处;利弊:各有~。
夜观行囊:(书)(名)出门时所带的袋子或包。
新诗:新的诗作。指“五四”以来的白话诗。
【注释】:
原序:唐人以处士辟幕府如石、温辈甚多。税君巽甫以命士来淮幕三年矣 ,略不能挽之以寸。巽甫虽安之,如某歉何!临别,赋《沁园春》以饯。

这首词是作者任淮东制置使兼知扬州时所作,小序所谓“淮幕”当指淮东制置使司幕府。词是为友人幕僚税巽甫饯行而作。小序谓:唐代士子由幕府征召而授官的很多,而税君以一个在籍的士人身份,来我这三年了,我却一点也不能使他得到提拔。他虽然处之泰然,可我多么歉疚!临别之际,写这首词为他送行。但从这首送别词中,人们读到的,不仅仅是那种浅层次的惜别,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有才干的友人不受重用而怅惘、而自责的感情。
首句便为不平之鸣。“水北洛南 ,未尝无人,不同者时 。”“水北洛南”意思是说:今天未尝没有石、温那样的人才 ,只是时代不同了 。机遇好了,则人才辈出 ,机遇不好时,则命士如巽甫终是尘土销磨。“赖交情兰臭,绸缪相好;宦情云薄,得失何知?”这里是说:凭交情,我和巽甫是再好不过了;但我们都是拙于吏道,将作官看得很淡薄,个中的得失怎么看得清呢?照说,凭我们的交情和我的阃帅地位,巽甫是不难求得一进的,然而却不是这样!其原因除了时代昏暗外,就是我的迂拙了。这表达了作者的自责。“宦情云薄 ,得失何知”,则又是对友人的鼓励了。这里意思兼及双方,起到了上下层次的递转作用。下面就着写巽甫的高尚志行了。
“夜观论兵 ,春原吊古,慷慨事功千载期,”巽甫常常和自己谈论军事,凭吊古迹,激昂慷慨,以千秋功业相期许 。这里的“论兵”、“吊古”,既有历史的缅怀,又有现实的感慨。在南宋,扬州是江淮要塞,淮东制置使司当时就是担负南宋东线抗御蒙古重任的。这是概括三年间生活 。分手之际是:“萧如也,料行囊如水 ,只有新诗。”意思是三年来一无所得,归去是两袖清风。这里还暗中点明巽甫的安贫乐道,虽遭逢不遇 ,仍不辍吟咏 。这又和眼下以词饯行联系起来。以上两层写巽甫才高志远、关切国事、品行高洁。如此人物,令人起敬;如此遭遇,叫人怜惜同情。作者这样写来,其愤时、自责亦在其中。
上片可说是回顾,下片就是送行了。换头连用两“归”字,表明巽甫态度之坚决,也表明作者对其行动的赞许。不仅如此,“我亦办征帆非晚归”,我也要归去 。送人将自己的心也送走了。“正杂苏台畔,米廉酒好 ;吴松江上,莼嫩鱼肥。”吴中一带一直是士大夫退居的理想所在 ,苏轼曾向往那里“ 月致米三石、酒三斗”的生活,鲈脍莼羹更是古来为人盛称的风味。以上所写为共同向往。“我住孤村,相连一水,载月不妨时过之 。”这里说两家住处是一水相连,退归之后还可以经常相聚。“长亭路 ,又何须回首,折柳依依。”“长亭路”即分别的地方,在这里折柳相赠以表留恋是古来习俗 ,也是人情之常,而作者却说:我们分手时不必这样了。为什么呢?这一是因为归去的地方那么好,不必恋恋不舍。二是因为“我亦办征帆非晚归”,离别是短暂的,很快就会重逢。
下片写送行,主客双方似乎都挺轻松。小序虽说巽甫安之 ,但“慷慨事功千载期”就如此无成而归,巽甫的心情自是不安,作者的不安在小序及上片已表露甚明。下片如此写,是委婉的劝解。词人将隐退后生活写得惬意 ,目的是安慰友人,减轻其心理负荷。同时,下片的惜别与上片的愤时也是意脉相承的。下片将巽甫归去的态度写得很坚决,也写出自己退归的决心,还写出二人对乡居生活的向往,这正是表露了他们对不重视人才的不满,对官场的厌恶。总之,全词是围绕惜别也是惜才的中心来展开的。
这首词的语言质朴,有的地方行以古文句法,显得有些散缓,但很觉有味,这大概是全篇那类似谈话的语调造成的。

李曾伯

李曾伯(1198年-1268年),字长孺,号可斋。原籍覃怀(今河南沁阳附近),南渡后寓居嘉兴(今浙江嘉兴)。南宋中晚期名臣、词人,太宰李邦彦之后。其词喜用慷慨悲壮之调,抒发忧时感世之情,自称“愿学稼轩翁(辛弃疾)”《四库提要》称其“才气纵横,颇不入格,要亦戛戛异人,不屑拾慧牙后”。有《可斋杂稿》等传世。...

李曾伯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