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枕清钟一两声

出自宋代郑清之的《晨兴散步》,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dào zhěn qīng zhōng yī liǎng shēng,诗句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晚岁知非蘧伯玉,前身作脱戒师兄。
青山不灼利名火,白发能销忿欲兵。
境对虚空全体现,眼无拣择内心平。
晓窗醒寂关何事,到枕清钟一两声
()
知非前身:1.犹前生。指事物演变中原来的组织形态或名称。2.(~儿)上衣、袍子等前面的部分;前襟。
师兄:1.称先与自己从同一个师父学习的人。2.称师父的儿子中年龄比自己大的人。3.称父亲的徒弟中年龄比自己大的人。4.旧时对和尚的尊称。
青山:长满绿植的山。
白发:1.白头发。2.揭发、揭露。
体现:(动)某种性质或现象在某一事物上具体表现出来:说实话,办实事,~了他的务实精神。[近]表现。
拣择:挑选,挑拣,选择。
内心:(名)心中;心里头:发自~的笑。

《晨兴散步》是宋代诗人郑清之的作品。这首诗描绘了作者清晨起床散步的情景,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境界的思考和追求。

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如下:

晨兴散步

晚年我知道并不是像蘧伯玉那样的人,
从前的我曾经是一个出家的师兄。
青山不再被名利之火所燃烧,
白发可以消弭内心的战争欲忿。

我的境界反映在虚空之中,
眼中没有挑剔和偏见,内心平和。
清晨,我醒来,寂静之中有何事?
我听到枕边清脆的钟声敲响一两声。

诗词以作者清晨起床散步的场景为背景,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悟,表达了对尘世名利的超越和对内心平和境界的追求。

诗中的“晚岁知非蘧伯玉”指作者在晚年认识到自己与著名的隐士蘧伯玉不同,蘧伯玉是唐代的一位隐士,以清贫高洁而闻名。作者通过对比,表达了自己对名利的看透和超越。

“青山不灼利名火”表达了作者不再受名利之火的烦恼和束缚,意味着他已经超越物质欲望的追逐,心境得以宁静。

“白发能销忿欲兵”揭示了作者通过岁月的洗礼,内心的怒气和战争欲望得到净化,达到一种内心的平和与宁静。

“境对虚空全体现,眼无拣择内心平”表明作者的境界在虚空之中得以展现,眼中没有挑剔和偏见,内心保持平和。

最后两句“晓窗醒寂关何事,到枕清钟一两声”描绘了作者清晨醒来时,听到枕边清脆的钟声,反思自己内心的追求和生命的意义。

整首诗通过简练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对尘世名利的超越,追求内心平和境界的心境,表达了对生命和人生意义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郑清之

郑清之(1176—1251)南宋大臣。初名燮,字德源、文叔,别号安晚,庆元道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嘉泰二年进士及第。历官光禄大夫,左、右丞相,太傅,卫国公(齐国公)等。淳祐末年,元兵大举侵宋,郑清之进十龟元吉箴劝帝励精图治,未能实施,而后退仕隐居,諡忠定,著有《安晚集》六十卷。...

郑清之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