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有方塘秋水足。宋代。苏辙。城南高楼出乔木,下有方塘秋水足。新霜未变草木鲜,晚日旋催梨枣熟。雨荒松菊半榛莽,风老菰蒲初瑟缩。门前大路多尘土,日中过客无留毂。开门却扫如有待,下马升堂真不速。劝我一振衣上黄,临风共倒樽中渌。肴蔬草草意不尽,丝竹泠泠暗相属。琳宫仙伯自闲暇,幕府粗官苦烦促。晚衙簿领当及期,后堂车辖要须漉。令人更愧东宫师,眷恋溪山弃华屋。
《同李倅钧访赵嗣恭留饮南园晚衙先归》是苏辙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城南高楼出乔木,下有方塘秋水足。
新霜未变草木鲜,晚日旋催梨枣熟。
雨荒松菊半榛莽,风老菰蒲初瑟缩。
门前大路多尘土,日中过客无留毂。
开门却扫如有待,下马升堂真不速。
劝我一振衣上黄,临风共倒樽中渌。
肴蔬草草意不尽,丝竹泠泠暗相属。
琳宫仙伯自闲暇,幕府粗官苦烦促。
晚衙簿领当及期,后堂车辖要须漉。
令人更愧东宫师,眷恋溪山弃华屋。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苏辙与李倅钧一同访问赵嗣恭,留在南园晚衙的情景。诗中通过描写城南高楼、方塘的秋水、新霜和即将成熟的梨枣等景物,展示了秋天的景色。雨后的松菊、菰蒲的凋落以及大路上的尘土,表现出光阴的流转和岁月的变迁。诗人形容自己的门庭之内有待整理,但宾客的到来却不曾迟延。他邀请李倅钧共同举杯畅饮,借酒消愁。丝竹之音在夜幕中低声相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琳宫仙伯自在闲适、幕府粗官忙碌烦促的对比,并表达了对东宫师的羡慕和对溪山生活的眷恋。
赏析:
这首诗词以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为背景,通过描写细腻的景象和情感的抒发,展示了作者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诗词开篇描绘了城南高楼和方塘的秋水,以及新霜下的鲜绿草木,表现了秋天的景色和季节的变迁。作者通过描绘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了人生充满了无常和变化,而人应该积极适应和面对这些变化。
诗词的中间部分通过描写雨后的凋落松菊和初瑟缩的菰蒲,以及大路上的尘土,表现出光阴的流转和岁月的变迁。这些景象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诗人在其中抒发了对光阴易逝的感叹和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诗词的后半部分,诗人描绘了自己的门庭之内有待整理,但宾客的到来却不曾迟延。他邀请李倅钧共同举杯畅饮,借酒消愁展示了作者对友情和宽慰的渴望。丝竹之音在夜幕中低声相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给整首诗词增添了一丝宁静和温馨的氛围。
最后几句诗词描绘了琳宫仙伯自在闲适、幕府粗官忙碌烦促的对比,以及对东宫师的羡慕和对溪山生活的眷恋。这里反映了作者对官场生活和功名利禄的厌倦,对自然山水和闲适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词以细腻的描写、情感的抒发和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考,展示了苏辙独特的情感和文学才华。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光阴易逝、友情和理想生活的思索和感悟,给读者带来了一种深沉、宁静的感受。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