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外之言。宋代。邵雍。性在体内,影在形外。必往体随,形行影会。体性不存,形影安在。影外之言,曾何足怪。
《影论吟》是一首宋代诗词,作者是邵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性在体内,影在形外。
必往体随,形行影会。
体性不存,形影安在。
影外之言,曾何足怪。
诗意:
这首诗词探讨了人的本性与外在形象之间的关系。作者认为人的本性存在于内心,而形象则表现在外貌。本性和形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它们相互影响,互相呼应。然而,本性本身并没有实体存在,只有通过形象才能得以体现。因此,那些只看到外在形象而忽视内在本性的言论是不足为怪的。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练而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人性和外在形象的思考。诗中的四句话,每句话都是一个完整的句子,通过平仄和押韵的运用,使整首诗词音调和谐。作者通过对性与影的比喻,深刻地阐述了人的本性与外在形象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本性是内在的,是人的核心,而形象则是外在的表现。本性和形象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只有当形象与本性相符合,才能真实地展现一个人的内在世界。而忽视本性,只看重外在形象的言论是肤浅和片面的。
这首诗词反映了邵雍深邃的思想和对人性的思考。他认为人的本性是重要的,而形象只是外在的附属物。他呼吁人们要重视内在的修养和品德,不能只看重外表的光鲜和表面的形象。这种思想在宋代文化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也与当时士人崇尚内在修养的价值观相契合。
总之,邵雍的《影论吟》通过简练而有力的语言,以寓言的方式表达了对人性和形象的思考。诗词中的深刻哲理和启示性的意味使其成为一首值得品味和反思的作品。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