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护既已多

出自宋代邵雍的《人物吟》,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bǔ hù jì yǐ duō,诗句平仄:仄仄仄仄平。
人破须至护,物破须至补。
补护既已多,卒归于败露。
人有人之情,物有物之理。
人物类不同,情理安有异。
()
归于:(动)①属于(多用于抽象事物):光荣~祖国。②趋向:意见~一致。
败露:(动)阴谋丑行等被人发觉:阴谋~。[反]掩盖。
人物类不同:1.不一样。《文选.枚乘.上书重谏吴王》:「秦卒擒六国,灭其社稷,而并天下是何也?则地利不同,而民轻重不等也。」《儒林外史.第一回》:「此兄不但才高,胸中见识,大是不同,将来名位不在你我之下。」2.不答应。3.意见不和。《后汉书·孔融传》:“﹝融﹞与中丞赵舍不同,託病归家。”
情理:(名)人的常情和事情的一般道理:不近~|~难容。[近]道理。
安有异

诗词:《人物吟》

人破须至护,物破须至补。
补护既已多,卒归于败露。
人有人之情,物有物之理。
人物类不同,情理安有异。

中文译文:
人破了就需要修护,物破了就需要修补。
修补和护理已经很多了,最终还是会暴露出破绽。
人有人的情感,物有物的规律。
人和物是不同的,情感和规律自然也不同。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表达了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和差异。诗人邵雍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揭示了人和物在破损和修复方面的共同性和不同性。

首先,诗中提到了人和物的破损。无论是人还是物,都会在经历时间和风雨的侵蚀下出现破损。人在遇到挫折和困境时,需要得到护理和关怀;物品在受损后,需要进行修补和补救。这里通过人和物的共同点,强调了维护和修复的重要性。

然而,诗人接着指出,尽管进行了多次的修补和护理,最终仍然难以避免瑕疵的暴露。这可能是在暗示人和物都无法完全摆脱时间和命运的摧残,即使做出再多的努力,仍然会面临无法修复的局面。这种终极的败露也许表达了人和物的脆弱性和有限性。

最后两句诗表达了人和物在情感和规律方面的差异。人有情感,而物品则有自己的规律。人的情感是独特而复杂的,而物品则遵循着固定的规律和属性。人和物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存在,因此在对待和理解上必然存在差异。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人和物之间的关系和不同之处,强调了修护和补救的重要性,同时也呈现出人和物的脆弱性和有限性。它提醒人们应当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联系,并认识到人和物的本质区别,不将情感期待过度地投射到物品上。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邵雍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