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不须惊。宋代。邵雍。琴宜入夜听,别起一般清。才觉哀猿绝,还闻离凤鸣。青山无限好,白发不须惊。会取坐忘意,方知太古情。
《听琴》是宋代文学家邵雍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琴宜入夜听,
别起一般清。
才觉哀猿绝,
还闻离凤鸣。
青山无限好,
白发不须惊。
会取坐忘意,
方知太古情。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在夜晚聆听琴声的情境。诗人邵雍通过琴声表达了对离散之感的思索和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之美和人生境界的领悟。通过琴声的启迪,诗人追寻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和境界。
赏析:
诗词以写景和抒情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琴声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和境界。下面逐句进行赏析:
琴宜入夜听:
琴声最适合在夜晚聆听,夜晚的宁静和深沉可以更好地传递琴音所蕴含的情感。
别起一般清:
琴声的音韵和音调非常纯净,清澈而动人。这里的“一般”意指独特、非凡。
才觉哀猿绝:
诗人在琴声中感受到了哀怨的猿鸣声渐渐消失的悲凉情境,表达了人生离别的哀伤之情。
还闻离凤鸣:
离凤指的是离别的凤凰,象征各自离散的爱侣。琴声中传来凤凰的鸣叫声,再次勾起诗人对离别的思念之情。
青山无限好:
诗人借青山来比喻自然之美,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叹和喜爱。
白发不须惊:
诗人表示年老时白发的变化并不令他惊愕,显示出对生命历程的豁达和接受。
会取坐忘意:
通过聆听琴声,诗人能够进入一种超然的境界,忘却尘世的杂念,领悟到超越时空的真理和道情。
方知太古情:
通过聆听琴声,诗人才能领悟到太古时代的情感和境界,感受到永恒之美和人生的真谛。
这首诗词以琴声为媒介,通过音乐的启迪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以及对超越时空境界的追求。它展现了邵雍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他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展示了宋代文人对音乐和自然之美的热爱与追求。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邵雍。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邵雍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