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琅奏明光

出自宋代洪咨夔的《拟古送庄郎中归朝二首》,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láng láng zòu míng guāng,诗句平仄:平平仄平平。
涉江采芙蓉,露华不盈筐。
杂之兰为佩,申之蕙为纕。
持此孰与赠,美人天一方。
驷虬乘苍鷖,御风朝虚皇。
袖中治安书,琅琅奏明光
探囊出刀圭,为民起膏肓。
临流不可渡,与世为津梁。
玉池浸鸡舌,薰作青史香。
()
孰与:1.与谁。《公羊传·宣公十五年》:“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史记·孟尝君列传》:“齐无秦,则天下集齐,亲弗必走,则齐王孰与为其国也!”《新唐书·韩翃传》:“时有两韩翃,其一为刺史,宰相请孰与,德宗曰:‘与诗人韩翃。’”元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2.犹言何如。意谓还不如,常用于反诘语气。《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汉班固《东都赋》:“且夫僻界西戎,险阻四塞,脩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周书·杜杲传》:“若使齐寇乘之,则彼此危矣。孰与心忿悔祸,迁虑改图。”3.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用于比照。《墨子·耕柱》:“巫马子谓子墨子曰:‘鬼神孰与圣人明智?’”《战国策·齐策一》:“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功彰万里之外,声名光辉传於千世,君孰与商君、吴起、大夫种?”宋王安石《酬王濬贤良松泉二诗·松》:“试问苍官值岁寒,戴白孰与苍然好?”明徐渭《自为墓志铭》:“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渭则自死,孰与人死之?”
美人一方:1.一边。多指远处。《诗·秦风·蒹葭》:“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郑玄笺:“在大水之一边,假喻以言远。”《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司马贞索隐:“方犹边也,言能隔墙见彼边之人。”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今果分别,各在一方。”宋范成大《送王仲显赴琼筦》诗:“十年五别岁月老,一方万里音尘稀。”2.一处。指所居住的地方。《诗·小雅·角弓》:“民之无良,相怨一方,受爵不让,至於己斯亡。”郑玄笺:“无善心之人,则徙居一处怨恚之。”《西游记》第六五回:“经上言三千诸佛,想不是在一方;似观音在南海,普贤在峨眉,文殊在五台。”清顾炎武《与人书》之一:“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3.一个方面;一带地方。《汉书·终军传》:“臣年少材下,孤於外官,不足以亢一方之任。”《南齐书·竟陵王子良传》:“齐有天下日浅,恩洽未布,一方或饥,当加优养。”宋欧阳修《乞奖用孙沔札子》:“其养练士卒,招抚蕃夷,恩信著於一方,至今边人思之。”《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所以一方惧怕,每年用重价购求一人,赤身绑缚,送到庙中。”陈沂《奔袭刘黑七》:“我这下子活捉了他,不仅为我们这一方的老乡们除了害,我还可以立一个特等功。”4.指物的一部分或事的一方面。《周礼·考工记·鲍人》:“信而直,则取材正也;信之而枉,则是一方缓、一方急也。若苟一方缓、一方急,则及其用也,必自其急者先裂。”《晋书·刑法志》:“理者,精玄之妙,不可以一方行也;律者,幽理之奥,不可以一体守也。”宋曾巩《请近更官制如周官六典为书札子》:“况於时异事殊,而可以胶於一方之説,泥於一偏之跡哉?”5.一种;一类。《慎子·民杂》:“是以大君因民之能为资,尽包而畜之,无能去取焉。是故不设一方以求於人,故所求者无不足也。”《淮南子·精神训》:“以死生为一化,以万物为一方。”高诱注:“方,类也。”《西京杂记》卷四:“其有一介之善,一方之艺,居接士之馆。”6.犹言一种方法。《吕氏春秋·君守》:“今之为车者,数官然后成。夫国岂特为车哉,众智众能之所持也,不可以一物一方安车也。”高诱注:“方,道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养气》:“虽非胎息之迈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7.一种配方或药方。《南齐书·虞悰传》:“悰善为滋味,和齐皆有方法……上就悰求诸饮食方,悰秘不肯出。上醉后,体不快,悰乃献醒酒鯖鮓一方而已。”《西游记》第七九回:“朕得一疾,缠绵日久不愈。幸国丈赐得一方,药饵俱已完备,只少一味引子。”8.指东西南北四方之一。唐李贺《北中寒》诗:“一方黑照三方紫,黄河冰合鱼龙死。”9.数量词。用于方形的东西。唐曹松《碧角簟》诗:“八尺碧天无点翳,一方青玉絶纤尘。”元吴昌龄《东坡梦》第一折:“你下山去俗人家沽一壶酒,买一方肉。”元曾瑞《留鞋记》第四折:“将绣花鞋一隻、香罗帕一方,揣在小生怀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湘事记·军事篇二》:“其时都督印信未刊,随取草纸一方,上书都督焦临时命令,委任某为标统,某为营官,下盖四正小印。”臧克家《罪恶的黑手》诗二:“有的把巧思运入一方石条的花纹,有的持一块木片仔细地端详。”10.数量词。用于田地、土地。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榆白杨》:“种榆法:於其地畔种者,致雀损穀;既非丛林,率多曲戾;不如割地一方种之。”唐王建《上田僕射》诗:“一方新地隔河烟,曾接诸生听管絃。”宋张载《经学理窟·周礼》:“井田亦无他术,但先以天下之地棋布画定,使人受一方,则自是均。”11.数量词。指一个方形,犹言一片。唐李端《送从叔赴洪州》诗:“后夜相思处,中庭月一方。”唐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12.宋代《方田法》,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见《宋史·食货志上二》及《文献通考·田赋四》。13.一面。表示一个动作跟另一个动作同时进行。鲁迅《集外集拾遗·关于知识阶级》:“至于诸君,是与旧的不同,是二十世纪初叶青年,如在劳动大学一方读书,一方做工,这是新的境遇。”14.指事务上相对的两个方面之一。孙中山《民族主义》第四讲:“在战争的两方面,一方叫做协商国,一方叫做同盟国。”15.一万的隐语。详“一干一方”。

《拟古送庄郎中归朝二首》是宋代洪咨夔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涉江采芙蓉,露华不盈筐。
杂之兰为佩,申之蕙为纕。
持此孰与赠,美人天一方。
驷虬乘苍鷖,御风朝虚皇。
袖中治安书,琅琅奏明光。
探囊出刀圭,为民起膏肓。
临流不可渡,与世为津梁。
玉池浸鸡舌,薰作青史香。

诗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郎中(古代官职)归朝的场景,以古意现代,展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讴歌,并表达了对政治担当和社会责任的思考。诗中描述了美丽的景物、高贵的坐骑、权力的象征和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最后表达了对自己在历史中留下美好印记的渴望。

赏析:
这首诗词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现了作者的才华和对美的追求。下面对诗中的几个重要意象进行分析:

1. 涉江采芙蓉,露华不盈筐:描绘了江边采摘芙蓉的情景,芙蓉以其美丽和纯洁的形象象征了美人。

2. 杂之兰为佩,申之蕙为纕:将芙蓉与兰花、蕙草混合佩戴,显示了对美的追求和对多样化的追崇。

3. 驷虬乘苍鷖,御风朝虚皇:描述了庄严而高贵的坐骑,展现了归朝者的威严和权力。

4. 袖中治安书,琅琅奏明光:以治安书为象征,表达了归朝者肩负的责任和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5. 探囊出刀圭,为民起膏肓:将刀圭(古代官员的标志)与为民众服务联系在一起,表达了为人民谋福祉的决心和担当。

6. 临流不可渡,与世为津梁:以流水为隐喻,表达了归朝者对历史的思考和对自己在历史中的重要性的认识。

7. 玉池浸鸡舌,薰作青史香:将玉池与鸡舌(古代传世名器)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自己留名青史的愿望和对功绩的追求。

整首诗词通过描绘美景、崇高的形象和寓意,表达了作者对归朝者的赞颂,同时借以思考和探讨政治担当和为民众服务的责任。这首诗词以婉约清丽的形式,展示了洪咨夔的诗才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宋代士人的政治理想和社会责任感。《拟古送庄郎中归朝二首》是宋代洪咨夔创作的一首诗词。下面是它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中文译文:
涉江采芙蓉,露华不盈筐。
杂之兰为佩,申之蕙为纕。
持此孰与赠,美人天一方。
驷虬乘苍鷖,御风朝虚皇。
袖中治安书,琅琅奏明光。
探囊出刀圭,为民起膏肓。
临流不可渡,与世为津梁。
玉池浸鸡舌,薰作青史香。

诗意:
这首诗描述了庄郎中归朝的情景,并表达了对归朝者的赞美和对政治担当的思考。诗中描绘了美丽的芙蓉花,但由于露水的珠华太多而无法装满筐篮。诗人将芙蓉花与兰花、蕙草混合佩戴,代表了美人的高贵和多样化。诗人认为持有这样的礼物送给美人,她将会成为整个天地间最美的存在。诗中还描写了归朝者骑着高贵的马匹,驾驭着苍鷖(一种神鸟),御风而行,仿佛迎接着皇帝的归来。归朝者的袖中装有治安书,庄重地奏响明亮的声音,象征着他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他从囊中取出刀圭(古代官员的标志),代表着他为民众的利益而奋斗。他站在不可逾越的急流旁边,成为连接世界的桥梁。他的功绩像珍贵的鸡舌石一样沉浸在玉池中,散发出青史留名的香气。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美景、高贵形象和寓意,表达了对归朝者的赞美和对政治担当的思考。诗人运用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展示了他的才华和对美的追求。

诗中以涉江采芙蓉的情景开头,以美丽的芙蓉花象征美人。将芙蓉花和兰花、蕙草混合佩戴,表达了对美的追求和多样化的追崇。

接着描绘了归朝者骑着高贵的马匹和驾驭苍鷖的场景,展示了归朝者的威严和权力。

诗中还强调了归朝者的政治担当和为民众服务的责任。袖中装有治安书,庄重地奏响明亮的声音,象征着他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探囊中拿出刀圭,代表他为民众的利益而奋斗。

最后,诗人通过急流不可渡的隐喻,表达了归朝者对历史的思考和自己在历史中的重要性的认识。他希望自己的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