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蹄践霜雪。宋代。梅尧臣。马蹄践霜雪,不畏道路寒。游子重衣裘,慈母悬心肝。悬心几千里,冉冉岁已残。大河今渐涸,远目常不乾。度雁朝夕闻,尺书寄亦难。愿同车轮复,勿比弦上丸。
诗词:《思远寄师厚》
马蹄践霜雪,不畏道路寒。
游子重衣裘,慈母悬心肝。
悬心几千里,冉冉岁已残。
大河今渐涸,远目常不乾。
度雁朝夕闻,尺书寄亦难。
愿同车轮复,勿比弦上丸。
中文译文:
马蹄踏着霜雪,不怕寒冷的道路。
离家的子弟穿着厚重的衣裘,慈母担忧得心肝悬着。
心思牵挂千里,岁月渐渐消逝。
大河如今渐渐干涸,远方的目光常常无法满足。
听到雁声来往,寄去寸书也困难。
愿与车轮同归,不愿与琴弦上的尘埃相比。
诗意和赏析:
《思远寄师厚》是宋代诗人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离乡背井的游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人通过描绘马蹄踏雪的场景,表达了游子不畏艰难困苦、坚定向前的精神态度。同时,他也表现了游子对母亲的深深牵挂和思念之情,形容母亲的心如同悬挂的肝脏般忧虑。
诗中的“悬心几千里,冉冉岁已残”表达了游子心思牵挂故乡和亲人已经历经千里跋涉,岁月也已经逝去的意境。而“大河今渐涸,远目常不乾”则是通过对大河干涸和远方目光久久未能满足的描绘,进一步强调了游子离乡之苦和思念之情。
最后两句“度雁朝夕闻,尺书寄亦难。愿同车轮复,勿比弦上丸”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他希望能听到远方雁鸣的消息,也希望能够寄去寸书传达思念之意,但却感叹难以实现。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的归心之愿,他希望能够与家人团聚,共享天伦之乐,而不愿像琴弦上的尘埃般飘摇不定。
整首诗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描绘了游子离乡的苦楚和思乡之情,以及对家人的牵挂之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寓情于景的手法,诗人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游子的孤独、思念和归心渴望,展现了宋代诗歌独特的离情之美。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