旨蓄曾无御寒具

出自宋代梅尧臣的《过淮》,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zhǐ xù céng wú yù hán jù,诗句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
侍亲数数来浮汴,护榇迢迢复渡淮。
旨蓄曾无御寒具,细君唯有隐居钗。
月衔远入鱼衔浪,潮退长汀蚌阁崖。
素服华颠色相似,青铜不忍见形骸。
()
迢迢:1.形容遥远。也作“迢递”2.漫长;长久。3.高耸的样子。
无御寒具隐居:退居乡里,不肯出仕。退居山野
月衔素服华相似:(形)相像;大致相同:样式~|内容~|这两个剧本情节太~了。
青铜:以铜及锡为主要成分的合金。青灰色或灰黄色,硬度大,耐磨,抗蚀性良好,可制武器、饰品、铜像及各种机械零件等。
不忍:(动)心里忍受不了:于心~|~释手。
形骸:(名)指人的形体:放浪~。

《过淮》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诗词描绘了诗人经过淮河时的情景和内心感受。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侍亲数数来浮汴,
护榇迢迢复渡淮。
旨蓄曾无御寒具,
细君唯有隐居钗。
月衔远入鱼衔浪,
潮退长汀蚌阁崖。
素服华颠色相似,
青铜不忍见形骸。

诗意:
这首诗词描述了诗人梅尧臣侍奉亲人数年后,他护送亲人的灵柩从浮桥过淮河的情景。诗人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考。他提到早年曾没有准备御寒的衣物,只有他的妻子隐居在家,有一把锋利的钗。在夜晚,他看到月光映照在鱼和波浪上,潮水退去后,长滩上出现了蚌和崖。他们的素衣和华冠看起来相似,但青铜镜却不忍意见自己的形象。

赏析:
这首诗词以简洁而凝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具体的场景,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诗人通过描述自己侍奉亲人和护送灵柩的经历,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和敬意。他的言语中透露着对家庭、责任和生命的思考。

诗中描绘的淮河景色以及夜晚的月光和潮水退去后的景象,给人以自然与宁静的感觉。诗人将自己的内心感受与外在世界相结合,通过对月衔鱼衔浪、潮退蚌阁崖等细节的描绘,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敏感和对生命变迁的思考。

诗中的“旨蓄曾无御寒具,细君唯有隐居钗”表达了诗人年少时贫困的境遇,而妻子的隐居和一把钗则象征着她在家中守望和坚守的形象。

最后两句“素服华颠色相似,青铜不忍见形骸”表达了诗人不忍直视自己的形象,暗示了对时光流转和生命脆弱性的思考。

整首诗词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将作者的情感与自然景色相融合,展示了对家庭、亲情和生命的深思和感悟。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