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尝瞻画衮。宋代。梅尧臣。霹雳下虚殿,破楹非梦凶。昔尝瞻画衮,今实见升龙。隐隐雷声散,疏疏雾气从。予知仲尼庙,不是蓄乖慵。
《孔子庙震》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对这首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中文译文:
霹雳下虚殿,破楹非梦凶。
昔尝瞻画衮,今实见升龙。
隐隐雷声散,疏疏雾气从。
予知仲尼庙,不是蓄乖慵。
诗意:
这首诗词描绘了孔子庙内发生的一次震动。诗人描述了震动的景象,虚殿下霹雳炸响,楹柱破碎,但这并非幻梦而是凶兆。诗人回忆过去曾看到画像上的衮衣(古代贵族礼服),而今天却亲眼见到龙升天。雷声隐隐传来,雾气散布在空中。诗人认为这次庙宇震动并非因为无缘无故的破坏,而是仲尼(孔子)庙宇中的神灵有所行动,不是无事可做的懒散状态。
赏析:
这首诗词通过描写孔子庙宇的震动,传达了一种思想和情感上的震撼。诗人运用景物描写和象征手法,将孔子庙宇的震动与仲尼的精神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对仲尼思想和精神力量的崇敬和敬畏之情。
首先,诗人以虚殿下的霹雳和破碎的楹柱来描绘庙宇的震动,通过这种物理的景象传达了一种不同寻常的氛围,暗示了庙宇中神灵的活动。接着,诗人通过回忆过去看到的画像上的衮衣和现实中的升龙,将过去与现在连接在一起,强调了庙宇中的神灵与现实世界的联系,表达了对仲尼思想的现实化和实践化的认可。
随后,诗人以隐隐雷声和疏疏雾气的描写,创造了一种神秘而隐晦的氛围,增强了诗词的神秘感和超脱感。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这次庙宇震动的解读,诗人认为这是仲尼庙宇中的神灵有所行动,不是懒散无为的状态,而是有意识、有活力的存在。
整首诗词通过景物描写和象征手法,将庙宇震动与仲尼思想的力量联系起来,表达了对仲尼思想的崇敬和敬畏之情,同时也强调了思想的实践和活力的重要性。这首诗词以简洁的语言和凝练的形象,展现了宋代文人对孔子思想的推崇和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之情。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