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月逶虚棂

出自明代陶安的《秋夜》,诗句共5个字,诗句拼音为:bái yuè wēi xū líng,诗句平仄:平仄平平平。
青灯对无语,白月逶虚棂
乍冷壁虫响,向风山叶零。
更长无久睡,意到索遗经。
心境有余寂,秋声自厌听。
()
青灯:1.亦作“青鐙”。光线青荧的油灯。2.借指孤寂、清苦的生活。
无语:1.没有话语;没有说话。2.形容寂静无声。
遗经心境:(名)(苦乐的)心情:~不佳。
有余:1.有剩余;超过足够的程度:绰绰~。2.犹有零。3.谓有馀味。

《秋夜》

青灯对无语,
白月逶虚棂。
乍冷壁虫响,
向风山叶零。
更长无久睡,
意到索遗经。
心境有余寂,
秋声自厌听。

中文译文:

青色的灯光无言地对着,
白色的月亮在窗棂上弯曲。
突然寒冷,墙壁传来虫鸣声,
风吹山上的叶子纷纷飘零。
更长的时间里无法入眠,
思绪飘忽而至《索遗经》。
心境里有一种余寂,
秋天的声音自己都厌倦听。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寂静的秋夜。作者运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安静而微妙的氛围中。

首先,诗中的青灯和白月形成了一种对比,青灯代表着人类的存在和思考,而白月则象征着无言的自然。这种对比烘托出人与自然的互动。

接着,作者描绘了秋夜的寒冷气息。冷风吹拂,墙壁上的虫鸣声传来,山上的叶子纷纷落下。这些描写增加了诗中的寂静感和孤独感,同时也表达了秋天的凄凉之美。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时间的感知。他说无法长时间入眠,思绪飘忽而至《索遗经》。这句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受,暗示了他对生命的思考和对过往的悄然追忆。

最后,诗人提到心境的余寂和对秋天声音的厌倦。这种厌倦并非消极,而是一种对于岁月变迁的超越和对俗世纷扰的抗拒,体现了作者内心的宁静和追求。

总体来说,这首诗词通过对静谧秋夜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时间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晦的语言,呈现出一种恬静而深沉的诗意,引发读者对于生命和人性的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陶安

(1315—1371)明太平府当涂人,字主敬。元顺帝至正四年举人。授明道书院山长,避乱家居。朱元璋取太平,安出迎,留参幕府,任左司员外郎。洪武元年任知制诰兼修国史,寻出任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卒官。有《陶学士集》。...

陶安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