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阵纱窗梅雨。元代。冯子振。钱塘江上亲曾住。司马*不是村父。缕金衣唱彻流年,几阵纱窗梅雨。梦回时不见犀梳,燕子又衔春去。便人间月缺花残,是小小香魂断处。
《鹦鹉曲 钱塘初夏》是一首作者为冯子振的诗词,关于钱塘江初夏的景色和情感。这首诗词的具体朝代未知。
诗词的中文译文如下:
钱塘江上亲曾住。
司马*不是村父。
缕金衣唱彻流年,
几阵纱窗梅雨。
梦回时不见犀梳,
燕子又衔春去。
便人间月缺花残,
是小小香魂断处。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以钱塘江初夏的景色和作者的情感为主题,通过描绘江上的景色以及对往事和逝去的美好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流年逝去和人事变迁的感慨。
诗的第一句“钱塘江上亲曾住”,表明作者曾在钱塘江畔生活过,这句话带有一种亲切感和对故乡的思念。
第二句“司马*不是村父”,这里的“司马”是一个神秘的人物,不是普通的村民,可能指的是作者的某位亲人或朋友。这一句增加了诗中的情感元素,使得诗词更加引人入胜。
第三句“缕金衣唱彻流年”,描绘了金衣的美丽,唤起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并暗示时间的流逝。
接下来的两句“几阵纱窗梅雨。梦回时不见犀梳”,通过描写细腻的纱窗梅雨和失去了的犀梳(一种古代的发饰),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怀念和对逝去的美好事物的思念。
最后两句“燕子又衔春去。便人间月缺花残,是小小香魂断处”,通过描写燕子带走了春天、人间月缺花残,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春光和美好事物的遗憾。最后一句表达了香魂的消散和离别的伤感。
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表达情感,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外在的景色相结合,以唯美的语言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美好事物的怀念和遗憾,营造出一种淡雅、忧伤的意境,让人感受到岁月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无常与美丽。
冯子振,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字海粟,自号瀛洲洲客、怪怪道人,湖南攸县人。自幼勤奋好学。元大德二年(1298)登进士及第,时年47岁,人谓“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学,先召为集贤院学士、待制,继任承事郎,连任保宁(今四川境内)、彰德(今河南安阳)节度使。晚年归乡著述。世称其“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记”,且文思敏捷。下笔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颇丰,传世有《居庸赋》、《十八公赋》、《华清古乐府》、《海粟诗集》等书文,以散曲最著。...
冯子振。冯子振,元代散曲名家,1253-1348,字海粟,自号瀛洲洲客、怪怪道人,湖南攸县人。自幼勤奋好学。元大德二年(1298)登进士及第,时年47岁,人谓“大器晚成”。朝廷重其才学,先召为集贤院学士、待制,继任承事郎,连任保宁(今四川境内)、彰德(今河南安阳)节度使。晚年归乡著述。世称其“博洽经史,于书无所不记”,且文思敏捷。下笔不能自休。一生著述颇丰,传世有《居庸赋》、《十八公赋》、《华清古乐府》、《海粟诗集》等书文,以散曲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