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意清风怜我在。宋代。赵璩。賸借红尘一日閒,有劳妙语彻幽关。岂知隐几如南郭,也愧移文向北山。有意清风怜我在,无心孤月伴君还。三茅若问今消息,为报逍遥天地间。
《送张达道还山》是宋代赵璩的一首诗,下面是对该诗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译文:
借问红尘事一日闲,
劳烦妙语破幽关。
岂知隐士如南郭,
愧我移文向北山。
清风有意怜我在,
孤月无心伴君还。
若问三茅今消息,
为报逍遥天地间。
诗意: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张达道归山隐居的送别之情。诗人询问红尘世俗的事物,但只是借此打发时间,心中却一直牵挂着朋友。他称赞朋友的才智过人,能洞悉幽深的事物。他自谦地说自己像南郭先生那样的隐士,却不如朋友能够离开尘嚣,追随北山的道家思想。清风对我有意,表达了自然界对诗人的喜爱和眷顾;而孤月无心伴随朋友归来,暗示诗人对朋友的祝福。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问候,希望朋友能在逍遥自在的天地间过上快乐自在的生活。
赏析:
该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写出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告别。通过对红尘世俗和隐士归山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清静自然、追求道德境界的向往。清风和孤月作为自然界的象征,与诗人和朋友形成了对比,凸显了自然和人文之间的关系。诗人对朋友的祝福和问候充满了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祝福。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背景,融入了道家的思想和情怀,既让人感受到了尘世的繁忙与喧嚣,也表达了对宁静和自由的向往。同时,诗中的对比描绘和情感表达都很简练,给人以清新脱俗的感觉,展现了宋代文人的儒道合一的文化追求。
赵璩(1130年―1188年),字润夫,初名赵伯玖,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秉义郎赵子彦的儿子。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年七岁,被选入宫,由吴皇后抚养,赐名璩,除和州防御使。后改保大军节度使,封崇国公。绍兴十五年(1145年),加检校少保,进封恩平郡王,出就外第。绍兴二十二年,加恩称皇侄,迁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置司绍兴府。宋孝宗即位后,授少保,改静江军节度使。累章乞闲,改醴泉观使。淳熙十五年(1188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追封为信王。...
赵璩。赵璩(1130年―1188年),字润夫,初名赵伯玖,宋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秉义郎赵子彦的儿子。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年七岁,被选入宫,由吴皇后抚养,赐名璩,除和州防御使。后改保大军节度使,封崇国公。绍兴十五年(1145年),加检校少保,进封恩平郡王,出就外第。绍兴二十二年,加恩称皇侄,迁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置司绍兴府。宋孝宗即位后,授少保,改静江军节度使。累章乞闲,改醴泉观使。淳熙十五年(1188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追封为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