狼烟微认塞云底

出自宋代李含章的《河北行》,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láng yān wēi rèn sāi yún dǐ,诗句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
为儒还解著征衣,远戍沙连白草齐。
雁阵不冲羌笛怨,狼烟微认塞云底
荞花露湿堆空堑,蓼水泓澄截古堤。
渐近界何分内外,野禽嘐戛路东西。
()
征衣:1.旅人之衣。2.出征将士之衣。3.泛指军服。
雁阵羌笛:乐器名。古时流行于塞外的一种笛子,长约四十余公分,最初为四音孔,后改为五音孔,可独奏或伴奏。因源出于少数民族羌族中,故称为羌笛。
狼烟:唐段成式《酉阳杂俎·毛篇》:“狼粪烟直上,烽火用之。”古代边防用狼粪燃烧生烟以报警。后来常用狼烟指战乱:~四起。
渐近界野禽:指野生的鸟。泛指野生的鸟兽。
东西:1.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他买~去了。雾很大,十几步以外的~就看不见了。语言这~,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咱们写~要用普通话。2.特指人或动物(多含厌恶或喜爱的感情):老~。笨~。这小~真可爱。

《河北行》是宋代诗人李含章写的一首诗,描绘了一个士兵奉命出征的情景。诗中展示了作者对战争的思考,以及对士兵生活的描写。

诗中的主题是战争和士兵的生活。作者在诗中描述了自己穿上征衣向河北出发的场景,远远望见连绵起伏的沙丘和覆盖着白色青草的大地。虽然听到了嘤嘤的怨笛声,却看不到雁阵与狼烟,只能隐约看到沙漠上的塞云。诗中还描述了道路两旁堆满湿漉漉的荞花和清澈的蓼水,以及古老而坚实的堤坝。诗的最后,作者感叹着界限之间的分隔和野禽的呐喊。

这首诗的中文译文大致是:为了儒家的使命,我穿上征衣,远征到河北。远处的战斗正迎来与雁阵相呼应的羌笛声,而狼烟则在苍茫的塞云中隐约可见。沙丘上堆满了湿漉漉的荞花,在古老而坚实的堤岸边,蓼水澄清如镜。愈加靠近边境,内外的界限愈发模糊,野禽在路东西两旁呐喊。

这首诗词通过描绘出征士兵的场景,表达了战争环境的荒凉和残酷。通过诗中的景物描写,读者可以感受到偌大的沙漠与广袤的大地,以及战争给士兵和人民带来的苦难。作者通过描述道路旁的荞花和蓼水,暗示了人们在战争的阴影下仍有一丝希望和美好。最后的界限模糊和野禽的呐喊也可以理解为对战争边界的质疑和对和平的向往。

整体上,这首诗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战争场景和士兵生活的思考和感慨。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细节的刻画,诗中充满了画面感,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希望的源泉。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李含章

宋宁国府宣城人,字明用。自少隐居土山,好学工文词。太宗太平兴国间进士。历官屯田员外郎,判户部度支,岁计羡余,奏免诸道供输一年。寻谪外。真宗大中祥符末起判三司,乞便郡,出知本州,政崇简易,讼狱大省,在郡二年罢。仁宗即位,起知江阴军,数月卒。有《仙都集》。...

李含章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