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六时三月尽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浔阳春三首·春去》,诗句共7个字,诗句拼音为:sì shí liù shí sān yuè jǐn,诗句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
一从泽畔为迁客,两度江头送暮春。
白发更添今日鬓,青衫不改去年身。
百川未有回流水,一老终无却少人。
四十六时三月尽,送春争得不殷勤。
()
泽畔,暮春,白发,青衫,不改,百川,未有,回流,争得,殷勤

《浔阳春三首·春去》是唐代白居易的一首诗,描述了诗人面对春天的离去而感慨万分的情景。

诗中描绘了诗人两次在江边目送春天离去的场景。诗人在泽畔为迁客的时候,曾两度目送暮春。岁月流转,白发又增添了鬓边,但诗人的衣袂依旧保持着去年的模样。诗中的"青衫不改去年身"这一句可以理解为虽然岁月已经过去了,但是诗人的心境和情感却不会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改变。

接着,诗人通过"百川未有回流水,一老终无却少人"这两句诗,表达了自己的悲凉之情。百川未有回流水,意味着事物的变幻无常,生活的流转不会回头。而"一老终无却少人"则暗示诗人自己年老时,也不会有人能够不离不弃地陪伴在自己身边。

最后一节"四十六时三月尽,送春争得不殷勤"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眷恋和留恋之情。四十六时三月尽指的是整个三月的时光已经逝去,而"送春争得不殷勤"则意味着诗人尽管竭尽所能地追求春天,但仍然无法留住它。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面对时间的流转和岁月的变迁所带来的感慨和无奈。它展现了人们对于生命的短暂和珍贵所产生的深思和思考。诗词中的离别和留恋意味着一种对美好时光的追求,以及人们对于不断变化的世界的感慨和思考。

* 此内容来自古诗词爱好者,仅供参考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白居易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