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城中已五日,子在山间不一来。应畏风寒历冰雪,想忧涧滑行莓苔。
石泉绕户只自语,柴门竟日因谁开。姑射今朝好晴色,相期握手登崔嵬。
简杨景端。明代。薛瑄。我到城中已五日,子在山间不一来。应畏风寒历冰雪,想忧涧滑行莓苔。石泉绕户只自语,柴门竟日因谁开。姑射今朝好晴色,相期握手登崔嵬。
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薛瑄。薛瑄(1389年8月20日—1464年7月19日),字德温,号敬轩。河津(今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里望乡平原村人)人。明代著名思想家、理学家、文学家,河东学派的创始人,世称“薛河东”。薛瑄继曹端之后,在北方开创了“河东之学”,门徒遍及山西、河南、关陇一带,蔚为大宗。其学传至明中期,又形成以吕大钧兄弟为主的“关中之学”,其势“几与阳明中分其感”。清人视薛学为朱学传宗,称之为“明初理学之冠”,“开明代道学之基”。高攀龙认为,有明一代,学脉有二:一是南方的阳明之学,一是北方的薛瑄朱学。。其著作集有《薛文清公全集》四十六卷。
送范颖胄。宋代。李石。君之家为夔龙氏,龙之威神爪牙利。岂肯因人下求食,拿攫风雷随所嗜。问君世学今几传,翰墨诸仙侈名位。后来诸孙颖与路,元佑衣冠相整治。春秋大易蜀有师,我获升堂时问义。江边乔木殊未改,重来忍唾成都地。感君遗文远相访,凛凛高风今不坠。梅花道路宽作程,瓠叶杯盘同此味。少年赤手弄霜雪,想见倚门迟岁馈。还家莫道囊橐空,客子夜寒仍少睡。
用赵之美留别韵 其四。金朝。李俊民。遥指东山去恨迟,争如莲幕早来依。须知宋鹢犹能退,有底齐禽尚不飞。洛下书生怜我少,燕南壮士似君稀。主人好客恹恹醉,正要髡留肯放归。
鹊桥仙 即事。清代。毛奇龄。东床先订,西家愿宿,何事穿墉穿瓦。纵教强委后来禽,却不道、子南夫也。明府风流、使君潇洒,两断可妻公冶。莫言河汉鹊桥乖,看合浦、在讼庭之下。
颂证道歌·证道歌。宋代。释印肃。不是等闲相诳惑,一失人身难再得。善根微细恶困多,地狱阿鼻无间隔。
王殿丞举通判桂州。宋代。杨亿。科名得玉向昆邱,家世长淮入海流。通籍殿中钩盾省,颁条岭外桂林州。汉皇前席期清夜,楚客归帆指素秋。父老欢闻邻郡政,壶浆千里待鸣驱。
将隐海上。明代。张穆。回看运会复何营,现在都归夙妄情。劫火几时灰并烬,颓波谁谓致澄清。足知贫贱为生拙,且喜行藏著处轻。快睹巨涛朝浴日,风尘不向海门生。
酬陈瑞陔贡士浚芝书怀索和。清代。郑如兰。绿章连日乞春阴,为护名花小院深。击钵有声皆戛玉,投囊无句不堆金。湖山千里供舒啸,风月双清助朗吟。坡老肚皮何处合,肯招时辈共谈心。
寄九弟菊辰。清代。曹士鋐。画个清宵立月图,思家我与少陵俱。可将诗句先题好,寄到榕城写入无。
海棠四首。宋代。杨万里。吾诗多为海棠哦,花意依前怨不多。已拆未开浑是韵,乍浓还淡总由他。留连春色能销底,请托东风定肯麽。岂是少陵无句子,少陵未见欲如何。
閒居对雨作。明代。王慎中。闭门亦已静,零雨亦凄情。映牖增寒色,鸣除急暮声。乱云时聚散,浅溜漫纵横。湿突烟难起,荒庭草欲生。端居观大化,抱膝绝微营。自顾贫非病,堪嗟学代耕。方惭闻道晚,始悟视名轻。终当谢人世,偃息返柴荆。
护国天王院故神霄玉清万寿宫也废圮略尽而规。宋代。陆游。太霄帝君神霄府,一日玺书行海寓。筑宫奔走谁敢後,万牛挽材山作础。步虚夜半落云间,玉磬漻漻鸾鹤舞。帝师丞相领使名,侍晨校籍纷如雨。洛阳临淮小睥睨,御史立奏投裔土。从来桑门喜嘲竞,举国冠巾噤无语。古传东海会扬尘,君看此地亦荆榛。霓旌仙仗空遗堵,甃缺台倾知几春!牧儿驱牛啮庭草,谁记剑佩来朝真?斜阳却上笋舆去,沟水泠泠愁杀人!
冬至后一日集程内翰蕺庵同诸子赋。明代。张穆。今日良宴会,鸥集还江涯。况当万里合,斗酒安足辞。天气方自北,馀力被南陲。震厉海水立,阴惨霜霰随。节候微阳生,严风岂其宜。乱世思饥寒,出处皆颠危。余生过半百,早岁谁最知。朱翁涉盛明,先我熙皞时。怀古探禹穴,鬼斧蟠蛟螭。有子敦父执,步履惟古师。王郎当弱龄,文采夙所称。吁嗟六月息,泽畔歌独行。雁门高畸客,睨世皆榛荆。喷墨抒奋怀,风雨生轩楹。谭子交乃后,雅度如春晴。名山肆广目,柔翰何纵横。主人程秘书,异骨分仙翎。淩虚振六翮,高唳鴳雀惊。愧我已衰齿,坐厕刘公荣。引杯挹雄谈,坐使寒冽生。
猎罢夜饮示独孤生。宋代。陆游。白袍如雪宝刀横,醉上银鞍身更轻。帖草角鹰掀兔窟,凭风羽箭作鸱鸣。关河可使成南北?豪杰谁堪共死生。欲疏万言投魏阙,灯前揽笔涕先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