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鸟翻飞驰我船,离船一尺走避烟。俯看掠浪背船去,忽复骞云在我前。
我凭栏槛至日莫,与逐高下心茫然。茫洋黑水绝归路,东径万里西几千。
待向江南觅洲渚,恐其羽翮彫霜天。哀哉龌龊在尘际,纷纷屋底图饱眠。
那无空阔若此鸟,更用忧渠不自怜。空江蝴蝶悲来句,依傍人间又十年。
丹凤碧梧在何许,蚁子蜉蝣草上缘。方壶员峤今知妄,吾迹此鸟求神仙。
亦是神鱼出波戏,世问鸟雀胡能然。
二鸟叹在番船作。清代。范当世。二鸟翻飞驰我船,离船一尺走避烟。俯看掠浪背船去,忽复骞云在我前。我凭栏槛至日莫,与逐高下心茫然。茫洋黑水绝归路,东径万里西几千。待向江南觅洲渚,恐其羽翮彫霜天。哀哉龌龊在尘际,纷纷屋底图饱眠。那无空阔若此鸟,更用忧渠不自怜。空江蝴蝶悲来句,依傍人间又十年。丹凤碧梧在何许,蚁子蜉蝣草上缘。方壶员峤今知妄,吾迹此鸟求神仙。亦是神鱼出波戏,世问鸟雀胡能然。
范当世(1854~1905))字无错,号肯堂,因排行居一,号伯子。原名铸,字铜士。江苏通州(今南通市)人。清末文学家、诗文名家、桐城派后期作家,也是南通市近代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光绪时入李鸿章幕府,常相与谈论政事,自负甚高,而终身坎坷。诗多沉郁苍凉之作,著有《范伯子诗文集》。2008年4月16日,“南通范氏诗文世家陈列馆”开馆。...
范当世。范当世(1854~1905))字无错,号肯堂,因排行居一,号伯子。原名铸,字铜士。江苏通州(今南通市)人。清末文学家、诗文名家、桐城派后期作家,也是南通市近代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光绪时入李鸿章幕府,常相与谈论政事,自负甚高,而终身坎坷。诗多沉郁苍凉之作,著有《范伯子诗文集》。2008年4月16日,“南通范氏诗文世家陈列馆”开馆。
题义门胡氏华林书院。宋代。孙迈。浔阳风景接洪都,传说胡君四世居。诗句满朝皆育咏,君王旌孝表门闾。数闻过客谈多惠,秘欲凭僧去借书。若把公卿名刻石,共瞻驷马慕相如。
感秋怀微之。唐代。白居易。叶下湖又波,秋风此时至。谁知濩落心,先纳萧条气。推移感流岁,漂泊思同志。昔为烟霄侣,今作泥涂吏。白鸥毛羽弱,青凤文章异。各闭一笼中,岁晚同憔悴。
浣溪沙(有感)。唐代。王质。细雨萧萧变作秋。晚风杨柳冷飕飕。无言有泪洒西楼。眼共云山昏惨惨,心随烟水去悠悠。一蓑一笠任孤舟。
故太尉兼中书令赠太师西平王挽词。唐代。权德舆。翊戴推元老,谋猷合大君。河山封故地,金石表新坟。剑履归长夜,笳箫咽暮云。还经誓师处,薤露不堪闻。
满江红 题画寿总宪龚芝麓 其二 感旧。清代。吴伟业。满目山川,那一带、石城东冶。记旧日、新亭高会,人人王谢。风静旌旗瓜步垒,月明鼓吹秦淮夜。算北军、天堑隔长江,飞来也。暮雨急,寒潮打。苍鼠窜,宫门瓦。看鸡鸣埭下,射雕盘马。庾信哀时惟涕泪,登高却向西风洒。问开皇、将相复何人,亡陈者。
拜于湖张状元墓留题。宋代。朱旷。瘦马踏乱山,盘折度村坞。处处花柳明,耕锄遍垅亩。麦苗见肤寸,拳屈方出土。乃知去夏旱,布种坐迟暮。夏租竟如何,未免催迫苦。投鞭扣萧寺,来谒张公墓。再拜拭泪行,畴昔感知遇。盛年厌纷华,骑鲸上天去。校讎三洞章,飞仙自俦侣。笑唾人间世,一品竟何补。世人患死生,未究死生故。是生本不灭,来往若寒暑。休矣勿复言,僧窗睡春雨。
自爱。元代。仇远。金渊岂爱我,我自爱金渊。似蜜醪尤美,如珠米更圆。攜家逾八口,窃禄又三年。书册盈归箧,毋嫌载月船。
兑女余最小孙也慧而夭悼以六言二首。宋代。刘克庄。不合小时了了,可堪长夜茫茫。暮年欠汝泪债,已乾更滴数行。
出长安作。明代。殷奎。蹇驴被酒出东关,陈迹依俙眺望间。翡翠坡空悲劫火,凤凰觜在吊囚山。萧萧野树秋霜落,寂寂宫花夜月闲。最是灞陵桥下水,晚来流出转潺湲。
梅花。清代。张问陶。花中资格本迟迟,铁石心肠淡可知。此世何人能领略,为君终夜费相思。看来风雪无多日,香到园林第几枝。自是不开开便好,清高从未合时宜。
十七夜玉峡驿。明代。邓云霄。南方白露未为霜,单裌秋衣爱晚凉。天上片帆飞玉峡,月中孤影坐银潢。潮消龙女堪垂泪,秋老嫦娥渐卸妆。叹逝怀人当此夜,关山寒色更苍苍。
壬申游莲峰四咏 其四。明代。祁敕。我爱山中好,山翁不世情。相逢无杂语,一笑便忘形。细论田园乐,閒寻水石盟。岩耕思结偶,回首万缘轻。
成都进士杜暹伯升出家名法通往来吴中。宋代。苏轼。欲识当年杜伯升,飘然云水一孤僧。若教俯首随缰锁,料得如今似我能。(柳子玉云,通若及第,不过似我。)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六国论。宋代。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