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史

咏史朗读

译文

像须贾这样的小人尚且有赠送绨袍的举动,就更应该同情范雎的贫寒了。
现在的人不知道像范雎这样的天下治世贤才,把他当成普通人看待。

注释


尚有:尚且还有。绨 (tì)袍:用粗丝绸做成的长袍。
怜:同情。范叔:范雎,字叔。战国时期的范雎。由于须贾告状,他被毒打得几乎死去,后来逃到秦国当了宰相。须贾来秦,他特意以贫穷的面貌去相见,须贾送绨袍给他御寒,他感到须贾还有故人之情,就宽恕须贾。出自《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天下士:天下豪杰之士。
犹作:还当作。布衣:指普通老百姓。

参考资料:

1、陶冶.千家诗故事: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2000年01月第1版:第20页

2、刘薇等.新世纪少年儿童知识文库 千家诗:吉林摄影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258页

咏史创作背景

  《咏史》是诗人高适创作于盛唐。这首诗是写于未入仕途之时。因他自以为是“天下士”,却只得到个“封丘尉”,于是通过写古人赠绨袍的故事来比喻现在,表达了对有才华的贫寒人士得不到同情、重视的悲愤情绪。此篇虽题为“咏史”,实则是诗人借咏史来发泄自己的愤懑。   

参考资料:

1、秦似.唐诗新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11:第344页

评析

  高适在仕途辉煌时,曾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诗名远播。一些优秀的边塞诗赞扬了边防将士的斗志,歌颂了他们以身殉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充满了乐观情绪和爱国主义精神,表现出高适的为国“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的政治抱负。但是他在少年时,相当落魄,其诗歌大多感慨怀才不遇,仕途失意。这首诗则写于未入仕途之时。

  “尚有绨袍赠,应怜范叔寒。”这两句歌咏历史上范睢的一段故事。诗中的“尚有”,还有;“绨袍”,用一种比绸子厚实、粗糙的纺织品做成的袍子。“范叔”,指范睢。范睢字叔,故称。《史记·范睢蔡泽列传》记载:战国时范睢事魏大夫须贾,因随须贾出使齐国,齐王赐他金十金和牛酒。须贾怀疑范睢通齐,告诉魏相。魏相派人凌辱范睢,几欲置之死地。范睢装死得以逃到秦国,游说秦昭王获得成功,被拜为相,封于应(今河南省宝丰西南),称“应侯”。“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以为范睢已死久矣。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睢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绨袍以赐之。”后须贾知范睢已为秦相,前往谢罪,范睢没有处死他,说:“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绨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放须贾回魏国。诗中的“寒”,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寒冷,而应有贫寒、穷困潦倒的意思;“尚有”与“应怜”相连接,说明须贾虽然曾得罪于范睢,差一点置范睢于死地,但他对故人还有一点同情、怜悯之心,这是非常可贵的。也就是这样的同情、怜悯之情,救了他的命。这说明,为人不可太势利,太刻薄,要宽容,要大度。

  “不知天下士,犹作布衣看。”这两句写须贾并不知道范睢已贵为秦相,还把他当成平民看待。诗人在这里是在借题发挥,意在讽刺须贾徒有怜寒之意而无识才之眼,竟然把身为秦相,把天下所重的范睢看成是布衣寒士,实在可悲可叹。诗中的“天下士”,即国士,杰出的人才。“布衣”,代指平民。古时一般平民穿布衣。平心而论,这两句议论与须贾不识范睢为宰相相衔接,有些牵强附会。范睢被魏相羞辱、鞭挞后,世人都以为魂归地府了;须贾使齐,要拜见的是秦相张禄,不可能知道范睢改名换姓。范睢布衣往见须贾,装作一副穷酸相,没有人会把他与威风八面的秦相张禄联系在一起。因此,说须贾不识国士,不以国士待之,是有些强人所难;而须贾在那样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留他吃饭,赠以衣服,应当说是做得不错的,说明他的人性没有完全泯灭,这与他当初向魏相报告范睢受齐人之金,范睢受到凌辱,奄奄一息,而他不加丝毫劝阻相比,不知要胜过多少倍。也正因为如此,范睢才留他性命,让他回国。但是,诗人是有感而发,向诗人这两句中所说的现象,在当时的社会中比比皆是,诗人少年落魄,晚年才发迹,少年时虽然没有范睢那样的遭受奇耻大辱,但也没有少遭达官贵人的白眼和冷嘲热讽,没有人在他没有发迹的时候把他当作人才来看。因此诗人借范睢之事批判了这种糟蹋人才、埋没人才的社会现象;同时,也间接地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天下士”,要成为国家有用的人才,让世人刮目相看。

  这首诗叙事和议论结合,充满情感。诗人在诗中发古之幽情,给人一种强烈的感受,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诗中几个连接词的运用也恰到好处,上两句的“尚有”、“应怜”,写出须贾赠袍时的那种怜悯心态,并不以为范睢能够发迹,更没有看出范睢已经发迹,看出须贾只是一个平庸之人;下两句的“不知”、“犹作”,看上去是心平气和借事说事,而实际上是充满激情,对这种把人不当人看待的社会现象深恶痛绝,同时心高气傲,让世人为之瞻目。

本节内容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高适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后迁居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睢阳)。安东都护高侃之孙,唐代大臣、诗人。曾任刑部侍郎、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世称高常侍。于永泰元年正月病逝,卒赠礼部尚书,谥号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高适与岑参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有文集二十卷。...

高适朗读
()

猜你喜欢

学画宫眉细细长。芙蓉出水斗新妆。只知一笑能倾国,不信相看有断肠。
双黄鹄,两鸳鸯。迢迢云水恨难忘。早知今日长相忆,不及从初莫作双。

()

洞庭违鄂渚,袅袅秋风时。何人不客游,独与帝子期。

黄鹄铩飞翅,青云叹沈姿。身终一骑曹,高盖者为谁。

()

白日粲粲南山阿,长夜漫漫愁奈何。停车夜宿郭门外,悲风烈烈闻商歌。

歌云不遭舜与尧,单衣短布风萧萧。人生卑微何可忽,后车载之相齐国。

()

赫日烧空暍欲死,诗来如向雪中看。
古罍出土铜声尽,明月浮空贝影寒。
江海岂无鸥作社,头颅安得鹖为冠。

()

竹城何檀乐,属翠分雉堞。
王封尽四堑,同有岁寒节。

()
人物今能几,公才谁不如。
时情容见嫉,天意亦成虚。
千载格心学,平生流涕书。
一言终不吐,寒日闭幽墟。
()

作计依人终失所,为文如我究何曾。年来孤露悲双梗,月落微霜焰一灯。

名句尚堪山水识,清才原有鬼神憎。言愁问字劳相忆,卧病求仙谢不能。

()
一曲秋风已悔心,此机开导竟无人。
后来不下轮台诏,黩武求仙又一秦。
()

局景薄西隅,升月照东垂。肃肃风盈幕,泫泫露倾枝。

侧闻飞壶急,坐见河宿移。睹辰念节变,感物矜乖离。

()

闻亭秋气早,芳树晚留飔。爱此槐阴月,清光来入池。

微吟穿竹径,对语隔花枝。渐觉明河没,城头晓漏迟。

()

居庸雄据万重山,南北门分作汉关。鼓角动时森虎卫,旌旗行处识龙颜。

禅宫路转风烟合,御苑春深草树閒。待得长杨围猎罢,又随车骑此中还。

()

汲泉洒小台,台上无纤埃。解带面西坐,轻襟随风开。

晚凉闲兴动,忆同倾一杯。月明候柴户,藜杖何时来。

()

远道复远道,驱驰何草草。及归已踰年,白发添不少。

入门悼先亡,痛哭伤怀抱。子妇共号咷,百感相煎煼。

()

看花虽醉且挥觥,一别园林岁几更。交谊死生元并许,故人何李旧齐名。

风前紫气看雄剑,袖里名篇出帝京。我自爱君兼爱夜,可能烧烛坐天明。

()
上如跻云下临渊,乱石当道如防贤。
遥看一鸟转绝壑,鸟已烟沉吾木末。
晚风吹雪作云飞,山中更添一尺泥。
岁华如此犹浪走,梅花思人越消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