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唐代。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参考资料:
1、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128-129
2、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2月:13-18
3、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6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期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家乡而作,这首诗具体写作时间不确定,具体有三种说法:一说作于724年(开元十二年),二说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三说作于726年(开元十四年)。
参考资料:
1、裴斐.李白诗歌赏析集.成都:巴蜀书社,1988年2月:13-18
2、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116
3、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02-303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描写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副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如何把四种景象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呢?作者用一个“随”字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随着山脉的走向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加开阔,而“尽”字则道出了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 “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描绘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作者内心的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入”字有同样的意蕴。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意思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这一句是长江近景的描写。“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首尾行结,浑然一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参考资料:
1、何国治 等.唐诗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302-303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李白。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祖籍陇西成纪(待考),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敷山书院。明代。庄昶。千年糟粕几儿童,灯火山堂夜夜红。世道不知文字下,心传岂在蠹鱼中。难嗟此学全无术,肯没人间寸补功。我问敷山今主者,谁家庭草自春风。
读史有感(二首)。明代。甘瑾。二龙怅望杳东游,弓剑苍茫满地愁。青草空遗双冢月,彩云已散六宫秋。长江落日忠臣恨,易水寒风壮士羞。楚汉兴亡俱一梦,当时何用割鸿沟。¤
送张无梦归天台。宋代。章得象。琼台东畔倚岧峣,缥缈烟霞切绛霄。门外杉松尽颠怪,云中鸡犬自逍遥。水流玉洞桃花出,风过星坛桂子飘。蕙帐已空三径在,可怜猿鹤共无憀。
山石榴花。唐代。施肩吾。深色胭脂碎剪红,巧能攒合是天公。莫言无物堪相比,妖艳西施春驿中。
招姜主客宗孝王杜二舍人王项二文学吴沈刘居四山人集借树轩 其一。明代。黎民表。蓬径留嘉赏,风尘得友生。白云窥夜酒,明月照乡情。叶应孤砧响,星浮万堞平。岁华空荏苒,莫厌管弦声。
中秋日过萧拙斋商燕阳张含宇累宴逮夜口占。明代。游朴。千里婵娟此夜开,客怀何地重徘徊。乾坤浩荡从难定,俯仰苍茫感易催。玉笥空传神禹简,锦衣不见越王台。何如潦倒随佳胜,是处相逢一醉回。
栗里华阳窝辞 栗里锄铲刀斧。唐代。王质。我药务滋,我蔬务荣。闲卉闲花,任其死生。在我窝兮不可沈,铲欲平平锄欲深,
象湖雨中与诸同仁聚饮共庆江右立社。清代。陈忠平。好友招邀一畅怀,湖光荡漾向人开。春风若解诗情趣,化雨涓涓漫酒杯。
方老致木犀甚古。宋代。方岳。老桂枯寒出奇怪,知风何年如许大。枝枝浑是好西风,粒粒中藏香世界。幽人高卧崖藓边,野僧肯寄溪云外。兔惊玉杵夜丁当,鸟嗽辟寒金琐碎。并令满屋书传香,唤起多生酒诗债。我今回向语一则,云何赞叹花三昧。月光童子妙庄严,金粟如来殊胜解。
上翰林李舍人。唐代。朱庆馀。记得早年曾拜识,便怜孤进赏文章。免令汩没惭时辈,与作声名彻举场。一自凤池承密旨,今因世路接馀光。云泥虽隔思长在,纵使无成也不忘。
张公洞得响石。宋代。释居简。汉张烧炼处,切得一痕云。土蚀爊金液,苔皴截铁文。响非弦脆杂,清浣俗纷纭。袖里东溟小,罗浮不足云。
题桃花斑猫二首 其一。明代。徐溥。碧桃花下春风暖,绿草铺茵芳径软。乌员引儿群狎游,深院无人恣消遣。蹲窥仰瞰或俯临,纵横上下相追寻。晓日床头殊可爱,溪鱼岂惜囊中金。此种从来岂易得,彪炳文章绚奇色。衔蝉搏鼠何足论,遗类应知自殊域。画工手妙不可当,模逼造化真行藏。披图展玩漫题品,满庭生意呈休祥。
安州张大卿挽词三首 其三。宋代。范纯仁。寒风咽笳鼓,晓月带旌幡。触目伤陈迹,书绅记绪言。应山藏石椁,梦泽对松门。逝水何由止,清名后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