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老致木犀甚古。宋代。方岳。老桂枯寒出奇怪,知风何年如许大。枝枝浑是好西风,粒粒中藏香世界。幽人高卧崖藓边,野僧肯寄溪云外。兔惊玉杵夜丁当,鸟嗽辟寒金琐碎。并令满屋书传香,唤起多生酒诗债。我今回向语一则,云何赞叹花三昧。月光童子妙庄严,金粟如来殊胜解。
《方老致木犀甚古》是宋代方岳创作的一首诗词。以下是该诗词的中文译文、诗意和赏析:
诗词的中文译文:
老桂枯寒出奇怪,
知风何年如许大。
枝枝浑是好西风,
粒粒中藏香世界。
幽人高卧崖藓边,
野僧肯寄溪云外。
兔惊玉杵夜丁当,
鸟嗽辟寒金琐碎。
并令满屋书传香,
唤起多生酒诗债。
我今回向语一则,
云何赞叹花三昧。
月光童子妙庄严,
金粟如来殊胜解。
诗意和赏析:
这首诗词以桂花为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的独特感受以及对自然界的赞美。诗词以桂花的形态和香气为线索,描述了桂花的美丽和神奇之处,同时也融入了对自然景观和禅宗思想的描绘。
诗词的开篇,老桂枯寒出奇怪,描述了桂花的老枝干在寒冷的季节仍然能够绽放奇异的花朵,表现出桂花的坚韧和生命力。知风何年如许大,表达了作者对风的力量和持久之感叹,也可以理解为对自然界变幻不定的景象的思考。
接着,诗词展示了桂花香气的浓郁和馥郁,将桂花比喻为好西风,将花朵比喻为散发香气的种子,形容了桂花香气的弥漫和世界的美好。这里的西风也可以理解为禅宗思想中的自然力量和智慧的象征。
诗词的后半部分,描绘了一个幽居的人高卧在崖藓边,野僧也愿意将禅宗的智慧寄托于溪云之外。这里展现了作者对禅宗的倾慕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界与人类生活的交融的思考。
最后两句,通过兔惊玉杵夜丁当和鸟嗽辟寒金琐碎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声音的敏感和对自然界中微小变化的关注。并令满屋书传香,唤起多生酒诗债,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传承和文学创作的思考和倡导。
整首诗词通过对桂花和自然景观的描绘,融入了禅宗的思想,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和人文世界的独特感悟和理解,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自然、禅宗和文化传承的关注和追求。
方岳(1199~1262),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方岳。方岳(1199~1262),南宋诗人、词人。字巨山,号秋崖。祁门(今属安徽)人。绍定五年(1232)进士,授淮东安抚司□官。淳□中,以工部郎官充任赵葵淮南幕中参议官。后调知南康军。后因触犯湖广总领贾似道,被移治邵武军。后知袁州,因得罪权贵丁大全,被弹劾罢官。后复被起用知抚州,又因与贾似道的旧嫌而取消任命。
简紫芝。宋代。苏泂。一只林家鹤,饶君骨更清。爱山几废日,琢句恐伤名。稍得湖边住,常来寺里行。相逢怪相喜,同病又同庚。
园居。明代。张祥鸢。人境重重隔,溪流宛宛分。竹阴飞翠雨,花气结晴云。篱缺牵萝补,园芜植杖芸。禽言能细译,幽事赖先闻。
次韵答任贡父见寄三首。宋代。项安世。日者人间世,家傅洛下书。谁能定真实,转沉堕空虚。莫倚文无害,常怀行有馀。词华非所欠,水溢自成渠。
试院即事呈诸公。宋代。余干。去家策马上长河,逆旅光阴忽忽过。陈迹不堪追放浪,新才仍复委搜罗。雅谈幸有青云士,佳句宁无白雪歌。此兴非凭吟笑遣,未应能奈客愁何。
渡钱塘江。明代。欧大任。临安秋早发,罗刹片帆开。来岸青龙见,惊涛白马来。速归频问驿,学赋敢言才。渺渺江南思,那堪朔雁哀。
读信陵君传。清代。安全。信陵上客重侯生,大义何如毛薛明。不请宠姬能授印,无伤宿将可驱兵。败秦快举千秋慕,救魏奇功一语成。独惜博徒终自匿,但传处士不留名。
哭曹能始先生死节。明代。张穆。感恩积恨两难酬,杖策当年忆未收。先生鹤发兰台客,能似龙门破高格。时危将相同漏舟,济川无术犹相阨。君乃低徊重草茅,为梁尽欲鞭顽石。天昏海立白日倾,老臣呼天事不成。许身自殉千秋志,就养安知后世名。人生百年梦中事,感知一目无从死。天涯空愧仰天高,门生谁为存孤子。
临江仙 其五 旧院。清代。尤侗。十四楼前歌舞地,珠帘画障神仙。月明花底弄红弦。无双桃叶曲,最小莫愁年。战鼓催残金粉尽,空寻坠舄遗钿。香销南国忆婵娟。东风芳草绿,裙带我犹怜。
次淮阴。明代。罗钦顺。漂母祠前起夕阴,隔江渔艇对孤吟。干戈满眼诸公在,合有千金一饭心。
春宫曲(二首)。明代。蒋主孝。豆蔻花开蛱蝶飞,晚妆楼上换新衣。吴王不解琵琶怨,只道新传缓缓归。
题刊字蔡生。宋代。方岳。六经四十三万字,古未版行天所秘。鲁才得见易春秋,书到汉时犹墨记。不知何年有尔曹,误我百世惟寸刀。日传万纸未渠已,宇宙迫窄声嘈嘈。一第竟为吾子慁,办笔如椽补龙衮。生毋谓我不读书,待捡麻沙见成本。
同皇甫冉赴官,留别灵一上人。唐代。李嘉祐。法许庐山远,诗传休上人。独归双树宿,静与百花亲。对物虽留兴,观空已悟身。能令折腰客,遥赏竹房春。